关灯
护眼
字体:

滑雪后我成了大佬(649)

其实也不太需要脑子。

路线和技巧早就已经编排好了。

在过去二十来天的训练里,这几条路线都已经练出了肌肉记忆,余乐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进行体能控制,以及判断角度和起跳的时间,位置。

跳!

在第三个道具前,余乐选择的是倒滑的正面上桥。

只有90°。

难度比较低,不是余乐无法完成更高难度,而是他有别的安排。

90°上桥,在桥上站稳的下一秒,再来一个【桥上跳】,180°的跳跃,身体换成了左侧在前。

随着桥尾在一点点靠近,一点点接近,余乐在最后一米的时候猛地跳起。

这是一个360°的侧面翻腾动作,而且在落地的时候还进行了一个90°的转体。

正面落地。

完成!

裁判们在点头。

在道具结束的时候去做翻腾类的动作明显是更难的,因为翻腾的周转更大,而道具桥最高也只有一米。

要知道在跳台区里,一周台的高度是两米起。因而想要在完成道具的时候,做出一周翻腾的动作,选手需要多么大的爆发力。

但这是爆发力的问题吗?

不!

爆发力仅仅是去做这个动作必须的条件,而不是完成这个动作需要的能力。

在任何技巧类的运动里,细微动作的控制,其中就有对力量的控制,多一分力,就要多一分与之抗衡的力量进行控制。

在不足一米高的道具上完成一周翻腾的技巧,那么余乐就必然用到更多力量的同时,还要用出能与之抗衡的相同的力量,处理落地时候的平衡稳定。

然而再难,余乐依旧将他完成,并且从容的继续往下滑去。

裁判对余乐的印象分一直在提高,他表现出了很多“一流运动员”应该具备的能力,让人惊叹他再度刷新的成长性,以及对这个赛场的期待值。

就在余乐完成这个道具,前往下个道具时间段,主裁判发言:“箱子上的动作就放在第二个道具上吧,那是一个明显的连续性动作。”

其他人听完,知道这位主裁判显然很欣赏余乐之前的尝试,虽然都受限于道具,限制了选手的发挥,但这样组合下来,也是可以拿到高分的。

余乐此时已经滑到第四个道具前。

是的。

这个赛道有很多的道具,乱七八糟地摆在很短的一个范围里,和现有的国际赛道完全不同,余乐必须去完成第四个道具。

这是一个彩虹桥,也是整个赛道,唯一一个“异形道具”,对于余乐来说,完成彩虹桥太简单了,他身体一矮,90°就轻松上了桥,在冲上长虹桥最顶端的时候,又往上一个180°的【桥上跳】,飞跃了一米多的距离,直接落在接近桥尾的位置,然后身体往下一沉,就直接落在了地上。

没有下桥动作,很可惜,因为余乐做不了。

就是盖伦和约拿来了,也不可能在彩虹桥上完成【桥上跳】的下一秒,再接上一个下桥动作。

彩虹桥的坡度很大,远高于35°,想要在上面平稳的滑过都很难,想要做技巧,就只能在【桥上跳】和下桥动作里二选一。

这一次,余乐先做【桥上跳】,下一场比赛,再做下桥动作。

虽然没有什么炫酷的技巧,但选择彩虹桥本身,就足以让裁判给出更高的分数。

真是看够了在平桥上的各种动作了,除非真的做出超难的技巧,对于阈值已经超高的裁判而言,已经很难有选手能在平桥上给他们什么触动。

从彩虹桥上下来的余乐,终于正式告别了街道区,来到了跳台区。

跳台区依旧继承了这个雪场独特的,简单的风格。

就比如前面两个一米高的连续跳台,简直就像是开玩笑一样的存在。

这个高度能做什么动作?什么都不能做。但你又不能忽视它,绕过它到后面去。只能硬着头皮去挑战,还得尽可能做的“高级一点”。

余乐只能左侧的360°偏轴转体,落地后,马上往右侧滑去,再来个右侧的360°偏轴转体。

也算是努力展示了一番自己在偏轴跳跃上的能力。

余乐连续做了两个跳跃,只有一周,他觉得这太简单了,但裁判们可不这么认为。

看的人,和做的人对难度的看法,肯定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余乐的两次跳跃,在裁判看来,真是太棒了。

就像会功夫一样。

“华国功夫。”甚至有裁判笑着这样说。

翻跟头这个动作肯定任何一个坡面障碍技巧的选手都会,但前提是有一个很好的起跳条件,让他们有时间去完成这个动作。

就像之前余乐侧翻腾下桥一样,在一米高的雪台上做翻腾技巧,其实是很难得,理由同样是爆发力和相对控制力的问题。但是当余乐连续翻过两个跳台的时候,视觉上的效果当然又不一样了。

上一篇:贪慕你 下一篇:无限流邪神他又在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