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在山镇卖腊肠[经营](52)+番外

作者: 酥软小排骨 阅读记录

为了剪辑这个视频,方灼华用了将近两个小时,还没剪辑明白,不过怎么加字幕怎么删除不要的片段,她搞懂了,然后导出发布。

望着第一个视频上传,方灼华不由得幻想起一个视频就爆火的成就感。

然而,事实证明,流量这种东西,怎么可能轻易落在方灼华身上,一直到第二天,视频观看人数仅仅只有七八十个人。

行叭,第一次尝试,失败!

终于看到方灼华的身影,陈萍和林雪一前一后给予慰问,尤其是林雪,胆战心惊了好几天。

“华姐,你可算回来了,这两天装腊肠的人太多,来一个就问你哪去了?更有甚者,见不是你配料,就说一定要等你回来。我这是担心受怕,生怕把你的招牌给砸了。”

“哎呀,没事,我相信你的,这几天多亏了你,我还得好好谢谢你嘞。”方灼华正在收拾东西,准备进村。

临近年关,村子里养猪大户陆续开始杀猪,这时候,他们会邀请邻里乡亲和亲朋好友到家里吃猪肉。

裴远将佐料、肠衣等依次放入大桶,“陈姐,小林,我们吃完午饭要去大石头村装腊肠,下午摊位交给你们,我们晚上就留在村里吃杀猪饭,你们想啥时候收摊都可以。”

“大石头村,那离我们镇好远嘞。”陈萍点头附和。

方灼华把电子秤留给林雪,然后说:“最近这两个月估计都要进村装腊肠吃杀猪饭,我们恐怕要分头行动一段时间了。大机器不好拿,只能拿上以前的小机器。”

灌装小机器就是上次新机器运来时,裴远死活不让拉走的小破灌装机,那回本来说好的折扣,愣是被裴远堵住了。

不过留下来也好,这会儿能派上用场了。

车子缓慢驶入大石头村,路面那个颠簸哟,都快把小裴薇晃吐了。

好不容易找到朱大伯家,方灼华和裴远又来回几趟把机器和材料搬进去。

现在的农村,几乎家家都是自建小洋楼,基本二层往上,必定要有一个大院子。

猪已经杀好了,邻里乡亲会趁这时候来买肉,在这里买肉一般比菜市场便宜,因为都是邻居,脸皮厚的能砍价,脸皮薄的也不能占太多便宜。

卖完剩下的,一部分用于晚上杀猪饭的菜品,另一部分就交给方灼华灌装。

朱大伯说一到过年,家里回来的亲戚朋友多,各类腊肠都要来一点,好送人。足足一百来斤,裴远那手还没力气拧腊肠,只能方灼华自己动手。

真恨大机器自动灌装搬不过来。

以后进村进家灌装这类优质服务,方灼华打算改一改,让裴远进村拿肉,回到摊位新机器分分钟就解决,然后再让他送回去。

免得手受罪。

一百来斤猪肉,紧赶慢赶,两个人在晚上六点多才弄完。

弄完后,赶巧朱大伯家儿子女儿回来,方灼华和裴远带着裴薇跟他们一起入座。

算是今晚的最后一桌。

位置在二层小洋楼的房顶,大院子里摆了五桌,这里放了三桌。

农村吃席往往最后一桌才是最丰盛的。

地上铺满了新鲜采摘的松针,当地叫松毛。有的地方直接把菜放在松毛上,大家可以坐在地上吃也可以坐在小板凳上吃。

当然,朱大伯家没有延续这种当地特色,只是铺上一层松针,大家还是在桌边吃饭。

松针踩上去软软的,小孩子可喜欢在上面打滚嬉闹了。

桌上的杀猪饭一般有十道左右,取决于桌子的大小,少则八道,多则十几道。

彝家杀猪饭里最最最不能缺少的一道菜,叫做生猪肝。

顾名思义,是把生肝子切碎,放入各种调料,使其麻辣惺香。

方灼华只看了一眼这道菜,猩红诡异,即刻摇头,她可不敢尝试,连裴薇闻一闻就干呕作罢。

当然,像裴远那样吃得惯的人,直呼好吃。

除了生猪肝,杀猪菜里还会有当地特色凉拌米线,酸甜口。米线铺在盘底,上方放置熟猪肝和午餐肉片,中央插一朵用胡萝卜雕刻的花,这是饭店里的做法,粗糙的农村饭菜是不会那么精致的。

省去了胡萝卜花,凉拌米线也够滋味,很好吃。

八宝饭也不会少,方灼华喜欢吃糯米,软糯鲜香,但是对上面的红绿丝那是望而却步,太甜了。

杀猪饭的主角怎么能忘了猪肉,莲藕排骨、凉拌猪头肉、粉蒸肉、腌菜扣肉、小炒肉,最不能少的还当地特色炸酥肉。

这个酥肉和常见的不一样,不是那种一条一条的,而是一坨一坨的,呈块状。

咬一口,全是肉,很实在。

不得不说,农村自家养的猪,肉质真紧实,少见肥肉,一看就是吃货真价实的菜叶子长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