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宋女首富发家记(34)+番外

林老二被辞退的消息很快传遍全村,不过打水的功夫,林悠然就听到好几拨人议论。

赵氏被胡氏打出了气性,包袱一卷就要回娘家。林大郎和林二娘要拦,胡氏一声呵斥,兄妹两个便不敢开口了。

赵氏蓬头垢面,匆匆走到了溪边。

大早上,溪边正热闹,打水的、洗菜的围了不少人。

赵氏向来爱面子,见此情形,忙扒拉了一下头发,遮住眼角的青紫。

有人故意坏心眼地问:“赵嫂子这是上哪儿去?”

赵氏勉强扯出一丝干笑:“娘家有点急事,回去一趟。”

说完,便顶着一众瞧热闹的目光,淌着清凉的溪水出了村。直到走出老远,还能听到身后此起彼伏的议论声。

赵氏扎着脑袋,自始至终没敢回头。

林悠然堵在心里的那口气终于出来了,瞬间神清气爽。

刚回豆腐坊,就瞧见水牛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边跑边喊:“林娘子,郡公请您去河口!”

他口中的“河口”指的是府河、石桥河与清水溪交汇处,在村子最北边,林悠然回村后还从来没去过。

林悠然狐疑道:“这大清早的,去那里做什么?”

“您去了就知道了!”水牛一脸喜色,不像坏事。

林悠然只得换了身衣裳,踩着露水一路行至河口。

这里原本是个三角形的小滩涂,此时远远瞧着,像是用木头和石板搭了起来,建成了一个小码头。

码头旁搭了一个草棚子,尖尖的顶,铺着茅草,四面挂着竹帘。棚内铺着平整结实的青石板,放着橱柜、案板、一大一小两个灶台,竟然还有一个圆圆的磨盘!

俨然是豆腐坊的升级版。

旁边还有个大棚子,没有灶间这么讲究,只用竹筒铺了地面,放着几排桌子和木凳。

一袭亮眼的招幌迎风招展,上面写着五个龙飞凤舞的大字——

“河沿儿食肆。”

赵惟谨就在招幌下,一身红色常服,负手而立,望着迎面而来的小娘子。

林悠然一步步走近,目光紧紧盯着眼前的草棚,好一会儿才开口:“没记错的话,昨日这里还是空的。”

“刚搭的。”赵惟谨语气平淡,一点邀功的意思都没有……才怪。

旁边围着不少人,村民们看着这个一夜之间拔地而起的草棚子肃然起敬,仿佛看到神迹。

赵惟谨瞄了眼鱼不考。

鱼不考清了清嗓子,做他的传声筒:“乡民们不必惊慌,这是博陵郡公命人连夜搭建,托豆腐坊的林小娘子代为经营,专为建桥的军士提供伙食。”

他眨了眨眼,幽默道:“当然,若有人愿意掏钱品尝一番,咱们也不拦着。就怕你尝过林小娘子的手艺,就再也吃不下家里的大锅菜了!”

村民们纷纷笑起来,不约而同地朝草棚看去。

人来人往的溪边,草棚四面通透,屋内有什么人、在做什么一目了然。这样一来,就算再多人过来吃饭都没人能说出什么闲话了。

说到底,是为了豆腐坊一家三口的名声。

心思通透的村民立即明白了赵惟谨的意思,更有甚者,联想到林老二的遭遇……细思极恐。

总之,以后该怎么做,聪明人都晓得了。

林悠然也明白了一切,说不感动是假的。

只是,还没来得及表达,就见赵惟谨指了指昏暗的天色,说:“今日阴天。”

林悠然挑眉:“嗯?”

“有点冷。”

“然后呢?”

赵惟谨缓缓吐出四个字:“酸、汤、水、饺。”

作者有话说:

林悠然:男人至死是少年。

第17章 打架

河沿儿食肆头一回开灶,林悠然原想着烧两把爆竹热闹热闹,没想到赵惟谨居然找来一挂鞭炮,噼里啪啦一点,别提多喜庆!

兵士们应景地送上“开张礼”,或是两只木桶,或是一个大水缸,实在想不到送什么的干脆包了串铜钱塞给林悠然。

林悠然瞧着这一张张或憨厚或和气的面孔,不知不觉中,竟一一记住了他们的名字。

这就是时间带给她的东西,一天天变满的存钱罐,一位位结识的新朋友,还有越来越多的对这个世界的归属感。

倘若现在有一个机会回到现代,林悠然已经不像刚来时那样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去了。

喜庆的日子,确实适合包饺子。

赵惟谨如愿吃到了酸汤水饺,羊肉馅的。

不过,不肯服输的林悠然坏心眼地在汤里加了他讨厌的姜末。

赵惟谨一边嫌弃地抿嘴一边和鱼不考抢着吃。

林悠然心情愉悦。

河沿儿食肆选址极妙,三河交汇,水流滔滔,河流对岸便是厢军的屯田之处,目之所及沃野千里,再往南看,苍翠的南山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