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被攻略的长公主(45)

作者: 麦田雪人 阅读记录

她这样赌气的样子,像个是真正的女孩样子,让蒋年和唐识都笑了起来。

现在的蒋年还不是解元。

他每日奋发图强,为乡试做准备。

晋恪晚上睡前,都能看到蒋年那屋的烛火还亮着。

晋恪知道,他会在这场乡试里拔得头筹,成为解元。

但她不能说。

书院也会给学子们加课,忙起来时,蒋年就会彻夜不归。

走科举之路,是需要举荐人的。每个学子,需要五名身上有功名的举荐人。

幸亏书院有个夫子很赏识蒋年,不然他连上考场的资格都没有。

蒋年知道自己的科举之路险之又险。

他差点没有举荐的人,他差点落入贱籍。

他现在还能读书,还能考试,是他娘用命留下的良籍,是夫子为了他低声下气求来的保举。

所以,他必须用命搏。

吃饭时,蒋年信心满满:“我定要连中三元,光宗耀祖!”

他时常这样子,晋恪不愿意理他。

但红婆非常信他:“少爷自然没问题。”

红婆自然不知道什么是三元,在她看来那大抵是书院里的一个怪东西。

晋恪听蒋年说过他字丑,她也见过蒋年在书上的批注,确实不好看,但她以为那只是随性而为。

但后来,她见到了蒋年的一个小论。

里面的字丑得一脉相承。

晋恪实在看不过眼,也明白判官说的“书迹滥劣”并不是恶意诋毁。

事实如此罢了。

晋恪说过他:“你这字,横怎能横到天上去?”

蒋年心虚:“你哥心高气傲……”

这和心高气傲没什么关系,他就是写酣畅了,忘记了习字的技巧罢了。

晋恪一字字指着他的问题:“这民字,极丑,钩得太锋利。”

“这利字,怎么能把禾写进了立刀里!”

全是问题。

看完这一句,晋恪忽然反应过来,蒋年这一句,写的是“取利于民”。

她一惊,认真看了其他的内容。

这则小论,论的是百官从民中,谋私利。

晋恪很少能看到如此犀利的言辞。

朝堂上,百官其乐融融。

偶尔有劝谏,也是先赞一番,再委婉提出问题所在。

但蒋年写的坦直。

并且,蒋年写的问题,晋恪之前没听说过。

朝中官员,还有上不了朝堂的小官,都是官。

晋恪知道,他们身份已经和普通百姓不同。

比普通百姓高贵些,也比普通百姓富庶很多。

若是胆大心黑的官,弄死一些百姓,多搞一些田地,不算难事。

但是晋朝的先皇早就想到了此事。

官员名下的土地是有限额的。

哪个品级,最多能有多少田,能住多大的房子,条条框框,写得清清楚楚。

若是官员家族富有,从家里继承了田亩,超出了规定的数量,那也是要有书据做证明的。

先皇为了此事,专门成立了量田处。

每年都会抽查一些官员。

这个规矩延续到现在,每次被抽查的人都非常配合,量田处也从未查出问题来。

晋恪以为她的官员们严守规矩。

但是蒋年这则小论里,写的是晋恪不知道的东西。

官员不能持田了,官员的妻子儿女不能持田了,官员的亲友也不能持田了,但多得是愿意帮忙的。

官员幼时乳母亲子的姐夫的舅舅。

落榜同窗的远房堂弟家中已赎身的奴仆。

关系错综,表面上毫无关系,背地里那看似无背景的富绅却是官员的钱罐子。

晋恪抬起头:“你怎么知道这些的?”

蒋年想伸手摸她的头:“傻妹子,你忘了吗。我们老家的地不就是一半被族里分了,另一半被一个富绅搞走了吗。”

“光有钱,怎能说动衙门改地契。”蒋年说:“我查了很久,终于无意中从一个友人那里得了些线索,才知道那人是朝奉大夫的人。”

“他是朝奉大夫的何人?”晋恪问他。

“朝奉大夫年少爱骑马游历。”蒋年说起看似无关的事情:“有次他在庆州受了伤,在一家医馆治伤。”

“有户村民时常在山里采了草药,送到医馆卖钱。有次,医馆缺人,把那农户家的小儿子留下帮了几日的忙。”

晋恪不明白:“那豪绅也在这段往事里?”

蒋年说:“朝奉大夫被那孩子照料过一段时间,此后他回了家。但那农户一家记下了朝奉大夫,毕竟这是他们见过最大的官了,他们想抓住,于是每年都给他送去年礼。”

“反正都需要有人来做这事,农户家殷勤,安排一些事让他们做也无妨。”

一介农户,就这样成了朝奉大夫家族的人,扶摇直上。

“若不是我们家的田地全被瓜分,我也不会去追查,也不会发现这种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