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演技代替症(236)

作者: 休芸芸 阅读记录

……

第三个年轻的女宇航员对着屏幕哽咽。

“我希望,我希望将来你来看我,亲爱的,给我带一束紫罗兰,不不,你还是别来看我了,你要找个比我更好的,就把我忘了吧……”

“可我还是不想你忘了我……”

……

宇航员跟家人告别的戏一出来,影院里就充斥了此起彼伏的哭泣声。

最开始忍不住的是女人们,埋头在男朋友或者家人的肩膀上,稀里哗啦哭成一片,男人们也还硬挺着,但很快也挺不住了,整个影院哭成一片,几乎将电影缓慢沉重的音乐盖住。

《飞向托勒密》的故事一环扣一环,在高、潮和催动人心的情节设计上,除了这个伏羲号撞击托勒密,将观众的情绪推动到极致之外,还有一个情节点,也轻而易举带动了观众的情绪,那就是罗布里饰演的外星人凝视宇宙的自白。

外星人,在近距离观察碳基生物后,从一开始的居高临下、不屑、鄙视、降维打击,到后来遇到汪非凡小朋友,遭到他的脑洞轰炸……

到最后亲眼目睹飞船上的人自愿牺牲,它那一双犀利、清醒、冷酷的眼睛里,终于露出了罕见的疑惑。

“碳基生物……以我的观察,他们具有一些复杂的、模糊的、不能确定的东西,”外星人的嗓音非常奇特:“一些难以理解的东西。”

“他们说宇宙是黑色的,象征着神秘和广阔,他们说他们的星球是蓝色的,蓝色是自由,是美丽的象征。为了这个象征,碳基生物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全然无惧。”

“我不能理解,在任何星系文明中,生存都是第一位的,没有什么,比生存还重要的东西。但在碳基生物的眼里,有比生存重要更多的东西,他们称为责任、荣誉、爱。”

“宇宙法则,是去摧毁一切对你造成威胁的东西,但我没有感到威胁……我迫切想要了解这个文明,这个在我看来粗浅、菲薄的文明,却有我不能尽知的文明,也许他们能被轻易摧毁,但却不能被彻底消灭。”

外星人的独白,在电影的最后,引发了全场的思考。

电影两次将镜头从太空遥望地球,两次看起来都一样,却又完全不一样。

因为一次,是爱它的人在凝望它。

还有一次,是来自宇宙的凝视。

……

因为《飞向托勒密》的大爆,所有的电影细节都被扒出来分析,太空舱画面,甚至都能被网友一帧一帧分析,太空舱里的书籍啊、太阳帽之类的,确实,这些东西都是有隐含寓意的。

也有分析电影主题的,有人说,电影展现的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人类文明的上限在哪儿。

也有人认为,家才是电影的主题,家永远是心灵的归宿,对宇航员们来说,地球就是最后的家园,最后的栖息之地。

还有人分析角色设计的,认为汪非凡小朋友饰演的角色,就是人类最后的希望。

当然,对罗布里这个外星人的角色分析的更多。

不过,业内和业外侧重点不一样。

业内更多关注的是这个角色的特效和场景模型。

对国外来说稀松平常的东西,对国内来说,是顶尖的东西,说的就是特效的完成。

82年斯皮尔伯格的《ET外星人》系列,外星人的制作很简单,是道具组制作出四个外星人头部,一只作为机器部件,其余用作面部表情的完成,那时候还没有高科技电脑技术的合成,外星人的眼球是学会工作人员用玻璃眼球制作的,外星人的下身则由侏儒出演。

cg技术的出现,尤其是2000年之后,这种基于计算机图形的数字技术,才开始大规模应用,并且几乎贯穿整个电影工业的产业链。

做特效做的最好的就是好莱坞的工业光魔。

这是中国特效公司需要仰望的高峰。

如果你不曾看过国外的特效,你觉得国内的也能忍受,但你看过国外的特效,一个虫洞场景,你就不会忘记数以亿计的群虫涌来的一幕,那种感觉是不一样的。

东皇有自己的特效公司,天宫视觉公司。

虽然这是国内首屈一指的特效公司,但依然无法和工业光魔这种巨无霸相比。

但顾总在这部电影上,宁愿聘请新西兰维塔团队来指导,也不愿将电影特效交给工业光魔制作。

顾总的原话:“这是本土科幻片,是检测中国自己的计算机图形技术的一次考试,是不能让别人代答卷子的。”

因为这一句话,天宫特效公司上下151个技术人员,花了10个月的时间抠出了900多个镜头特效,甚至在一片空白模型上,一点点填补200多个图像。

一点点完善,一点点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