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锦鲤空间:全家穿到古代去逃荒/流放路上我全家靠生存系统躺赢了(501)+番外

作者: 一周一饭 阅读记录

更何况,如今西宁城的户籍人口已经有四万多,还有两万左右居住在西城的临时人口,总共六七万人,已经不是个可以随意牺牲的小数字了。

因而韩栋梁跟张大旗第一时间就给朝廷写了奏折,请求军需跟援助。

然而,大虞的朝廷一如既往地拖延拖延,毫不关心。

第401章 季昌明三人拜见张大旗

边境这一块,朝廷只会选择用流民和罪民去填补,对他们来说,这些人都是可以被牺牲的。

朝廷也不是完全不管边境,但是对他们而言,这是成本最小的方法。

只需要出很少很少的钱,让人押送也好,驱赶也好,把这群流民、罪民,送到荆石道,然后让他们自生自灭。

运气好的,活下来了,在荆石道扎根了,好不容易攒了点儿家底,回头让大辽的人抢一抢,填饱了大辽人的胃口,不让大辽人继续往中原深入就行了。

朝廷维持着张大旗他们这些军队的军需就已经不错了,想要因为战备再申请更多的军需军力?不可能的。

张大旗接连几封奏折上去,都是杳无音信,最好的一回是新的丞相回了一封信,说是已经知道了,但这不是还没打仗吗?

皇帝天天忧心的事儿太多了,你们别这么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要替忧国忧民的皇上多想想。

张大旗也不是第一次收到朝廷的这种回复了,是真的生气,却又无可奈何。

“合着荆石道的百姓就不是百姓了,忧国忧民,就是不忧荆石道的民!”

张大旗自己身在边境多年,如今更是直接管辖荆石道军力的支度使,当然知道一旦开战,会有多残酷。

见张大旗的奏折屡次被驳,韩栋梁觉得时机成熟,终于带上魏三郎跟季昌明,前去拜见张大旗了。

三人带着小队兵马,穿越荒原,深入中原,虽说同样是在荆石道,但是张大旗他们所在的地方,距离西宁城,足足三四百里地。

张大旗得知韩栋梁他们的到来,也很是高兴,韩栋梁是他的下属,情如师徒,魏三郎是韩栋梁的下属,也算是一脉相承。

唯一一个不在军中的季昌明,当初给了张大旗一份滚木投石车的图纸,这才让张大旗顺利升官。

不然,荆石道的千夫长足有上百个,未必能够轮得到张大旗的。

张大旗这些年对西宁城十分关切,有些时候网开一面,多多通融,也算是还报恩情了。

起码的一点,张大旗在知道孙太守的事儿之后,选择了沉默。

如果他不替季昌明他们瞒着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四人见面,张大旗在府中设宴款待,这才把朝廷的风向说了:“奏折的回批说的还算是好的,朝廷的口气更差!”

张大旗说起这个就痛恨:“那群文臣,从来没上过战场,没来过边境,以为谁都跟他们一样,靠着溜须拍马就能够稳坐官场,最大的问题不过是刁民闹事拦马车……从来没想过边境上的百姓性命生死都在一念之间!”

然后又说起朝廷对待边境守军的态度:“军需年年减少不说,便是划拨的军需,到我们手里十成也只剩下三四成了,这三四成里,还有不少弄虚作假,暗度陈仓之事。”

“原以为那季老丞相倒台之后就好了,可怜天下乌鸦一般黑,新上台的蒋丞相,也是一样黑!”

韩栋梁低声对季昌明和魏三郎说:“支度使大人承受了不少压力,虽然知道西宁城面临打仗,但是奈何这军需到他手上的时候就已经十不存三了,他要管的地方多,所以很难再单独给西宁城划拨军需了。”

季昌明跟魏三郎表示理解:“我们懂的,大人确实为难,况且这些年大人未曾克扣过西宁城的军需,去年冬天还单独拨了一批铠甲给我们,我们心里都明白。”

张大旗听后也只是摇头:“我找你们来,也不是为了跟你们说我的为难之处的,我再为难,能有你们为难?”

张大旗是个粗人,但是往往粗人才更加直接:“说白了,仗打输了,我大不了就是丢官儿的事,横竖上面还有节度使,还有将军大帅,轮不到我。”

“但是对你们而言,别说是打输了,就是打赢了,那也是要用无数白骨换回来的。”

一具白骨就是一条人命,背后就是一户人家。

张大旗说了很多,是把韩栋梁他们当自己人了,季昌明听过之后也算是松了口气。

人心易变,他跟张大旗算是交易关系,当初他以滚木投石车的图纸作为筹码,跟张大旗交换了进入西宁城的名额。

说实话,在西宁城过得比在葫芦山谷好多了,所以,哪怕最终滚木投石车没有任何消息到他手里,他也不觉得这门生意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