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怒海穿越之征服1934(167)

作者: 愤怒之翼 阅读记录

其中重要的几个看法认为特区的很多主张符合(托*派)和(修*正派)的特征,不是真正的布尔什维克党。特别对于特区宣扬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长期存在的论断大加(批*判)。

其实特区中央对国产(国际)的情况一直予以关注,会议的倾向特区也很快掌握到了,但是特区并不在乎,现在这个组织还很难对特区形成直接影响。特区也很清楚这种倾向的背景。

其最主要的原因是,特区根本没有兴趣参加共产(国际),也没有兴趣去参加,特区对于共产(国际)委托中共中间人传过来的要求特区参与共产(国际)的口信,完全采取不理睬的立场,无动于衷。这才是导致共产(国际)开始变口风开始批判特区。

中共中央高层也开始因为这个局面,陷入了艰难的抉择之中。

在主席的窑洞里,主席抽了一口中华烟,对周副主席和老总说道:“答应他们,我看中央工作组的同志尽可能都回去,不仅要回去,中央应该再拟一个名单,让特区的同志考虑下,增大中央工作组的规模。以后,这种任命中央完全可以支持嘛,墙内开花墙外香,特区的同志们志向远大,我们应该多多支持嘛。这帮小家伙不声不响干出了这么大的事,真是可喜可贺啊。”

主席对于国产(国际)干涉中*共内部领导权的事情是极端反感的,也很清楚自己在这方面的弱势。所以他更需要来自特区的支持。

周副主席点头道:“行,我马上去拟名单。估计这个事情完后,特区的同志也要到我们这里来访问了。有些问题,中央还是要统一意见才好。”

老毛知道周副主席的意思,捏了烟屁股,点头不语。

对于老毛、周副主席和老总来说,这种选择并不难做决定。从他们的夫人中口中传出的特区点点滴滴,在他们的脑海中已经汇聚了特区在政治方面的倾向,尤其是他们强大的科技能力,蓬勃发展的工业、农业、教育能力,或者是军事能力,无不证明,特区的强大无可阻挡。

再加上他们知道这帮子人的老底。选择是显而易见的。

以老毛的政治智慧,也能够猜出特区为什么对苏共不感冒。虽然大的方面,特区并没有针对苏共,但是从各个细节都在提防着苏*共,甚至对中*共里面的强硬苏*共派也抱有戒备。

事实上苏*共对中*共的援助甚至还比不上对南京政府的援助,前前后后加起来也不过是二十万大洋,人员的培养倒是来者不拒的。按现在的思路走下去,中*共未来也只能跟在苏*共的屁股后面,以苏*共的利益为利益。这种倾向已经在中央层面表露了出来,老毛和很多同志都吃过这个亏。当时是没有选择,只能一条路走到黑,得罪苏*共的结局可想而知。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有特区的强力支持,中共一样能够实现革*命的任务,甚至这种选择更加符合民族根本利益。

张(郭焘)的问题还没解决,离开苏*共是不可能的。但是,主席内心已经做出了选择。

同样发生在特区和法国印度支那的战争结局,终于让远在欧洲的法国政府惊觉。不过,此时的法国刚刚经历过“巴黎暴*动”,财团、保皇派和纳粹组织的极*右*翼势力搞的第三共和国政府疲惫不堪,而这次发生在印度支那的战争,虽然暂时有效地吸引了这些人的目光,法国舆论也一片喧嚣,一致要求对挑衅法兰西的特区进行严厉的惩戒。

但是特区很清楚,到了1月份,犹太人勃鲁姆成为第三共和国总理,法国又会回到国内的反(犹)潮之中,根本顾不上海外殖民地。

一百零三、北部湾风云再起(四)

更新时间2012-6-22 9:25:56 字数:4346

 特区很清楚法国的底线,当年法国划分殖民地的时候,把以西贡核心的殖民地称作南圻直辖领地,而岘港一带则称为中圻半保护地,河内则被称作北圻保护地。显然,他们对三地的看法是有区别的。虽然,后来法国征服了安南国,并把重心北移到河内,作为未来征服中国的桥头堡。但是同时也意味着,在与强国的争夺中,北圻和中圻是可以放弃的,某种程度上他们承认这种放弃并没有涉及到法国的核心利益。

宁海涛当然明白法国这种自我安慰的心理,所有失败者都是这种心理。不过现在的重点不是考虑法国人怎么想。而是,对于目前局势作出怎样的安排。

特区的军队,在军事上已经实现控制河内为中心的大片土地,理论上法国并不存在短期反扑的能力,但是客观上分布在地方上,还有很多法国印度支那任命的地方警卫力量。

必须尽快对这些剩余地方势力进行收编控制,特区的所有机器都开动起来。第一集团军第7师、第9师也被用作警备部队快速投入到已经处于混乱边缘的印度支那的老挝,不过老挝多山,部队部署非常困难,这个时候,大同共济会原先在该地区的努力起作用了。大同共济会的地方负责人以及被吸收进组织的当地民族精英组成临时地方政府,维护地方秩序。

地方警卫力量要么就地解散,要么向大城市集中,接受整编。在印度支那的正规军事力量中,一百年的奴化,已经实现95%是当地人,这些人一般都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5%的法国人全部是军官。地方上的法国人更少,基本就是靠一些卖国的二狗子来维持治安。

在中央委员会确认收编方案之后,在芒街投降的印度支那部队首先被收编,经过特区的慎重考虑,认为未来特区空降师的部队应该优先发展,所以决定以第2师、第4师为核心,扩建第10师、第11师,并组成第二集团军原2师师长段勇为集团军军长,每师的编制按照原有标准,每师满编一万八千人。

得到提升还有第3师的海军陆战师师长李国栋提升为第三集团军军长,以第3师、第5师为基干,拆分为第3师、第5师、第12师、第13师,人员的缺口从投降部队中吸收,每师的编制还是一万八千人。

其余的投降部队和地方部队,则大部分被警备司令部改编,二线部队也从警备一师,扩展到十个师。

警备师扩展这么多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这帮子人不养起来,放在地方上也是闹事的主,与其这样,还不如扩编成警备师,特区现在无人驻守的岛屿还是很多的,也不怕没有事情干,白养人。

长达两个月的改编和控制占领区,在1936年中国新年之前,特区的军事力量全面提升。

有特区川军第7、8、9步兵师组成的第一集团军军长林夕,有第2、4、10、11师组成的第二集团军军长段勇,有第3、5、12、13师组成第三集团军军长李国栋,以及第6坦克师师长徐怀诚。一线部队总数超过了二十多万。

二线警备部队的兵力也差不多超过二十万。

基本满足了日益扩大的特区防务需要。

特区在印度支那基本控制了原属于印度支那的河内、老挝全部,控制区北于中国交界、西与暹罗(泰国)和英属缅甸交界,南边一直延伸到长山山脉的最南端,与法国控制区交界。

稳定军事占领之后,军管会对已控制区域下达了下述命令:

1、在控制区内没收印度支那联邦所有公共财产,没收所有法国裔个人及公司财产,没收与印度支那联邦政府合作的大地主、大种植园主的土地财产,可保留个人财产。

2、所有矿业资源归特区,已开发的矿山,需要重新登记,印度人及法国人的股权收归特区。

3、在控制区内税收参照特区方案,农业税全免,所有自耕农不纳税,失地农民可以向控制区政府申请耕种土地。

4、特区新华投资公司应尽快落实控制区内大型矿产资源的开采,以及尽快安排河内涉及民生的企业正常开业,并使没收的种植园等企业尽快复工。

上一篇:夺命神枪手 下一篇:我有花,你有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