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八零年代女首富(1140)

至于木工机械,他扭头问木材厂的厂长:“你们要不要?要不干脆升级换代的了,趁着这机会。”

厂长刚懊恼被人抢走了开口的机会,这下子立刻找着机会哭穷了:“我们想要啊,我们没钱。”

哪知道张国富不按常理出牌,直接“哦”了一声:“那就算了。”

呸!臭不要脸的,盖商贸城时要用的木材家具,他可都是直接问木材厂拿的货,现在说没钱。他就去找有钱的主儿。

苏联客商大喜过望,完全没想到在莫斯科展销会上都解决不了的贸易难题,现在居然轻轻松松解决了。

但是当他报出想要交易的数量时,张国富也为难了。

门锁好说,小五金目前国内产能过剩。有周经理在,随便就能扒拉一火车皮。

苏联人的货难办。

太多了啊,那么多挖土机和木工机械,他上哪儿消化去。他这边接手的外国货主要还是日常消费品。

卢振军看了两人一眼,开口道:“先看货再说,什么型号的,价格怎么算?”

两边不算价钱,是以货易货。

说来这个刚办的莫斯科展销会挺绝的,不知道是不是受去年九月我国北方各大企业因为深陷三角债,谁也拿不出现金,不得不举办以物换物的贸易会,结果成交货物金额高达八亿的影响;反正现场交易的两国参展单位也是走的以货易货的路子。

苏联人说了交易标准,卢振军在心里盘算了回,直接让对方稍等,然后进办公室打国际长途去了。

不到十分钟,他出来便朝客商点头:“可以,这单生意我们接了,约个时间看样品,要是合适我们就拿下了。你直接把货发到东欧吧。”

周秋萍一听这个,心中隐约猜测跟那位强行推大理石的官二代有关。对方在东欧做房产生意,需要挖土机跟木工机械这些。其实东欧的重工业好像也还行,但估计这涉及到汇率,让进口苏联货更划算。

苏联人无所谓,卖给谁都是卖,只要能换到他想要的东西就行。双方约了个时间,他就要告辞离开。

马拉特急了,一把抓住他,朝他叽里呱啦近乎于吼了一通。那身材更高大,壮得跟熊一样的男人吓得缩脑袋,居然乖乖跟着马拉特往楼上去了。

高兴同志好奇:“他们去干什么?”

张国富解释:“马拉特是专门做边境生意的,过来肯定要进货。”

至于他那位莫斯科国有企业的朋友,显然是头回做这种买卖,被他硬拽上的。

市长在边上从头看到尾,这会儿才冒出声:“你们这个买卖做得好,做得灵活。”

领导的话听着有点奇怪。但在计划经济年代,大家的市场意识真的淡薄到近乎于没有。即便现在,时间都已经走到1990年了,大家还处于一种什么事都指望上级领导指路的状态。

没原料了,好,把计划报上去,有关部门发原料。

产品做出来了,好,有关部门来采购,直接拖走。

这才是大家熟悉的生活状况。

没谁觉得不对,因为在私营经济艰难求生的年代,公家单位基本都这样。

偶尔冒出一个不一样的,那可扎眼了。上级领导欣赏的时候,你叫先进模范典型。上级领导看你不顺眼了,完蛋了,你这就是犯了原则性的错误,要走敌对路线。

既然如此,何必呢?不如做好太平官。可这样一来,本来就疲软的经济市场愈发沉闷,简直到了要断气的样子了。

现在,市长看着他们不过打了通电话,简单说了几句就敲定了一笔外贸大生意,感觉非常开眼界,所以不住地点头夸奖:“你们这样很好。”

卢振军作为建筑公司老总,笑着接话:“是乌鲁木齐地方好,人气很旺,是一个很好的贸易中心。”

接下来的时间,市长从楼下跑到楼上,兴致勃勃地看完了所有摊位,甚至还试图上前问价格,可惜摊主忙着做生意,报了一个数,看他没反应,就招呼下一个客人了。

平心而论,国际商贸城作为建筑实在谈不上有多出彩的地方,唯一的优势在于实用。

比方说这里有电梯,但楼梯是滑坡式,方便人拖着车子上上下下。铺面虽然紧张,可过道却设计得非常宽敞,4辆堆得满满的拖车都可以擦肩而过。

忙碌的除了商贩之外,还有来回穿梭帮忙运货的红帽子,也就是搬运工。他们拖着车子,嘴里吆喝着“让让”,一趟趟的给雇主运货。

现在火车站也有红帽子,帮旅客搬行李的。

周秋萍看到他们的打扮,就开玩笑道:“我本来憋了半天,还想了一招打广告的方式,就在东方快车上买广告位,好吸引人到我们商贸城来做生意。现在看来用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