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八零年代女首富(1450)

饭店里发出哄笑声。

庞总自己笑得下巴上的肉直跳,伸手一直点卢振军:“就你丫的嘴巴损。”

卢振军带着他去各个桌上打招呼了。今天来的都是布达佩斯有点脸面的华人,大家凑一块做生意,自然少不了混个脸熟。

周秋萍没硬跟上去凑热闹,只招呼添上凳子和碗筷,安排何谓和石磊坐下。

真好长时间没见了,这两人去年过年都没回国,唯一在国内露脸的机会还是江州电视台在匈牙利拍的那部反映海外华人奋斗史的电视剧。

两人分别包了片头和片尾曲,还在里面客串了角色,也算是在国内刷了点存在感。那片子在长三角地区播放了效果不错,正送中央台审批。

结合现在大形势,估计片子获审成功的概率很高。

中匈关系并没搞崩,就停了互相免签。这代表国家也不希望大家全往匈牙利跑。

1992年大家能看的电视剧选择并不多,中央台播放的片子不能说部部全国轰动吧,那受众范围也是杠杠的。

黄山已经准备推出原声大碟了,趁机好好赚一笔钱。

周秋萍的眼睛往那位庞总的方向瞥,调侃石磊:“你怎么不跟着庞总呢?德国不是更好吗?”

很多人利用免签机会跑到匈牙利,倒不是真的对这儿情有独钟,而是以此为跳板,跑去经济更发达的西欧。

石磊却像受到惊吓一般,毫不犹豫地摇头,然后想了想,才说了几个字:“大理石墓碑。”

周秋萍瞬间了然。

哦,这就是那位来头不小的官二代。

对方的来头到什么程度?人人都知道他爹妈是谁,但人人都不会说出口。

毕竟搁在几十年后,他们的级别足以让他们的名字直接被框框掉。而庞总也不信庞。他在他家族谱上的名字和他合法证件上的名字不能说一模一样,只能说毫无关系。

石磊作为标准的愤青,有自己的原则。他才不屑于跟这种人打交道呢,更别说给对方当小喽喽了。

人人都说80 90年代的富豪有原罪,但这原罪并非后来有意无意间被强行捆绑上的当年的个体户和真正的民营企业家,而是分两拨人。

80年代,他们的名字叫官倒。个体户挣的那三瓜两枣在他们面前连虾米都谈不上。

90年代,他们的操作叫做国有资产私有化。多少企业破产,多少工人下岗,一片凄风苦雨中,一堆富豪冉冉而升。

这二者虽然有不同的名称,但实际身份都差不多。不到那个级别也没资格操作这些事。

二者之所以重合度不高,是因为捞够了钱的官倒有半数以上都跟庞总一样,跑到国外替国内的老百姓深刻体会资本主义的水深火热了。

毕竟继续待下去,万一真被革命了怎么办?

石磊有心想再吐槽两句,但卢振军和那位庞总已经往这个方向走了。

他虽然愤青,但毕竟大学毕业快两年了,不说学会了多少眉高眼低,起码学会的关键时刻闭嘴。

确认过眼神,这是他惹不起的人。

周秋萍从善如流,无缝对接下一个话题,把注意力转移到了何谓身上:“你怎么到现在才来?你们学校课这么多?”

匈牙利的音乐教育赫赫有名,有不少大名鼎鼎的音乐学院。何谓是90年过来留学的,到现在差不多也两年了。

何谓姿态自然:“我跟教授去德国交流了一段时间,刚好跟磊子一块回来。”

卢振军和庞总已经走到桌子旁,笑着接了句话:“小何很努力呀,就等着你学成归国,发光发热了。”

庞总不以为意:“跑回去干什么?不如在国外发展。你跟着我吧,我就喜欢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何谓倒不怕得罪他,耿直的很:“我唱歌的,我在国内磁带销量过百万,我出场费又不低,我当然回去发展。”

他不谈情怀,只谈钱,搞得庞总反而没话说。

反正他也不是真在乎一个歌手,他就是喜欢网罗知识分子给他做事,来弥补他当年因为父母靠边站没上成大学的遗憾。

卢振军又招呼餐桌上的人一块儿喝酒,只说过年的吉祥话。

但庞总并不是一个会跟着别人节奏走的人,他习惯于别人跟着他的话题来:“真的,老卢,这真是好项目,我才找你的。一般人我都不稀罕说。”

卢振军打哈哈:“大过年的咱不哭穷啊,可现在我啥情况你看不出来吗?我连把这一摊事儿守住的钱都没有,我一个当老师的还是问学生借的钱。你再好的项目到我这儿也迟了。”

庞总有些着急:“你这话不真诚,凭你卢总的能力,弄个上千万美金绝对不是问题。前面的工作我都做了,没趟过水,我会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