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八零年代女首富(1468)

她滔滔不绝,逼得毛素珍跟着她的思路走,都忘了继续说家里事。

周秋萍就是不希望她把注意力放在家庭上。她的前半生几乎都扑在了家庭上,任何事情都是以家庭为先。

现在一把年纪了,退休了,孩子也长大了,她总该为自己活一回了。

现在她之所以还痛苦不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工作尚未给她带来足够的成就感。

当她把精力都扑在事业上,发现家庭只占人生版图的一小块时。痛苦肯定无法消失,但只要占比足够小,那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高兴同志冷眼旁观,瞧毛素珍一天天忙起来,就没再凑上去跟人说话了。

说啥呀?交浅言深的。

以她的身份,在毛素珍面前说什么都像是炫耀。

况且,她有自知之明,说不定到时候自己真的会忍不住开始滔滔不绝当寡妇究竟有多爽。

她不识字,但她看电视。她发现古往今来有成就的女人,十个有八个是寡妇。

男人死了,才轮到她们站出来。

男人不死,她们永远没出头的机会。

可见在女人成功这件事上,男人只会帮倒忙。

有了不如没有。

如果非要她和毛素珍谈,万一她忍住了炫耀又忍不住问:“你俩到底啥时候离婚?”

那不是在打人的脸吗?

高兴同志也年过五旬了,自认为是半截身子埋进土里的老太太了。她太了解自己这辈人了。

不管城里还是农村,小两口吵嘴打架,可能会把离婚挂在嘴边。但已经当了爷爷奶奶的人,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离婚的。

哪怕不在一个屋子住,哪怕碰面都不讲一句话,也不会离婚。

为什么?谁知道呢,谁能说得清。

就连从香港来的朱莉都从来没问过这个问题。

好像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无论男女,到了一定的年纪,就必须得稳定。否则成长起来的新生代会觉得你们在给他们添乱。

高兴同志估计毛素珍也不会提离婚的,他们这辈人就没这个概念。

不见面就行,不在一个窝里吃饭,不在一张床上睡觉,眼不见心不烦。

整个过年阶段,周秋萍都忙忙碌碌。

她一方面在工厂和布达佩斯的政府机关之间奔波,最终签下了工厂15年的租赁合同。12家饭店的转让手续也陆陆续续完成。

另一方面,她还要忙着出货。

当初卢振军问她拿钱接下了不少华商抛售的货物,现在她得出手,否则她从哪儿弄钱在匈牙利发展餐饮业呢。

搞食品加工厂要钱,做饭店更加要钱。前期投入少不了,那只好羊毛出在羊身上。

好在她运气不错,苏联解体了,但本来就陷入经济危机的各个加盟国状况更加糟糕。

有苏联这位老父亲在的时候。不管他是如何虚弱,好歹还能在各个共和国之间完成调度工作,把整个大工业体系维持下去。

现在完蛋了,缺少了调度员,大家才猛然意识到对彼此的需求究竟有多紧密。这就好比是一个复杂的以货易货的大市场,中间断了一个环节,事情就办不下去。

偏偏大家刚分裂,因为分家的问题闹得很不愉快。想让他们再坐下来,为了点儿鸡毛蒜皮的调度工作重新合作,无异于痴人说梦。

如此一来,最直接的后果是什么?那就是大量工厂失去了订单,找不到原料,又卖不出东西。

停工的不说了,就连还在生产的,也不晓得还能生产到什么时候。

这让原本就单薄的轻工业更是遭受了致命一击,现有的储存不足以满足大家的生活需求。

甲之砒.霜,乙之蜜糖。

分裂的共和国的困境,成了贸易商人发财的好机会。

庞老板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还主动让周秋萍搭了他的线,从布达佩斯发货去基辅,他抽25%的佣金。

周秋萍算了账,感觉即便刨除佣金,把货拿到乌克兰去销售还是比布达佩斯有赚头。

因为现在做生意的都精的很,长期在普达佩斯拿货的商人都知道中匈两国的互免政策发生了变化,大批华商抛售货物。

其中的大头被大华商给吃下了,但他们销售渠道有限。资金积压在里面不是事儿,时间久了他们肯定吃不消,必定要对外抛售。

匈牙利本土商人和来自欧洲各国的贸易商就守株待兔等着清仓大甩卖,他们再接手狠赚一笔。

这种事就看谁沉不住气。

周秋萍可没这精力墨迹,她的时间更值钱,不如转头卖去乌克兰。

想想这也挺逗的。

因为常规路线都是从中国发货去莫斯科,然后再扩散到苏联的各个国家,比方说白俄罗斯,再比方说乌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