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八零年代女首富(1532)

故而别看1991年底苏维埃就寿终正寝(惨遭横死)了,但到了1992年的夏天,大家还没分明白家当呢。不然好端端的,克里米亚闹什么独立?

西方乐见它们掰扯,估计巴不得它们兵戎相见。两国元首也都揣着凝白装糊涂,拿椽子说事。

这才有了黑海造船厂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家当给卖掉的举动。

你换个时机试试,不用美国出手,俄乌两国政府先不乐意。

这就好比两个妇人争孩子,谁生的崽崽谁心疼,谁先撒手。因为不忍心棒小伙子在风吹日晒雨淋的荒废中直接沦为废铁。

在如斯微妙的心态下,造船厂的普通职工比领导层更积极。几乎是中国的货船发航信号一传来,这边就立刻动了。

说起来,此事如此顺利,周秋萍还得感谢自己。因为运货过来的就是她新买的船,不然航运公司一时半会儿还真抽不出大海轮用。

随着瓦良格号走的工程师连带工人,足足有三四十号人。

他们当真想把航母造完,让他们的棒小伙子在大海上长风万里。这无关于政治立场,这是一种职业信念。

这一回,整个行动比上次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更加低调。甚至连厂长都没露面,而是总工程师出面主持了仪式。

如果那也能被称之为仪式的话。

中方同样低调,周秋萍连之前的考察团都没见到,就一个卢振军从头到尾盯现场。

石磊当真感觉特别怪,这位好像是陆军出身吧。

哎哟喂,他这是全程目睹了两艘航母的买卖啊!

航母!一艘航母上就能停多少飞机来着?这这这,人家有钱人都是买飞机,她直接买了个飞机场吧。

周秋萍却完全不体谅他的激动心情,直接给他派活了:“你们找找看,瞧瞧是不是有愿意到中国务工的乌克兰文艺工作者,也不需要很有名,就是专业艺术从业者就行,我要唱歌跳舞能办个晚会的那种。”

这种人应该不难找。

经济萧条时,最先被抛弃的就是大家眼中“不能吃不能喝没啥用”的东西。失去了政府拨款,艺术团体靠什么撑着?只能自谋出路。

周秋萍又强调:“要是你们对乌克兰不熟,那找俄罗斯人也一样,都是斯拉夫人。”

只是不知道乌克兰的工程师和工人们会不会有情绪。

好像也还好,他们对政治似乎没那么关心。他们痛苦的是苏维埃的倒塌,因为他们的事业与苏维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石磊眨巴眼睛,理解不能:“你找他们干啥?你还打算进军乌克兰跟俄罗斯的唱片市场啊?这事儿我觉得悬。现在俄罗斯流行西方音乐,欧美的,你不也说了流行音乐是日本跟着欧美跑,港台专门捡日本,咱们又过了一道手了。再说人家俄罗斯自己的摇滚乐发展的也很好啊。前苏联那会儿就前两年还来咱们国内演出呢。嘿,吓傻了一摊土老帽,我就目瞪口呆地看着他们……”

周秋萍打断了他追忆往昔,省得他搞错方向:“不要这种,我要传统的,就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这种,一看到了立刻让人想起苏联。”

石磊吓了一跳:“干啥?人家都解体了,咱国家都承认了,咱不能在背后搞这些啊。这个,不利于大局。”

周秋萍直接喊停:“你想哪儿去了。我把他们打包去中国演出,航母,主题公园,我需要演艺人员。你年纪轻可能没感觉,我这辈或者说比我更大些的,四五六十年代的人,几乎都有苏联情结。而这批人应该算现在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具备消费能力,可以掏钱消费。”

现在光靠着改装后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她的确能吸引来大批游客看航母。但把人引进来之后,她得让人心甘情愿地再掏钱,而且离开后还恋恋不忘,觉得不虚此行而不是感觉自己被忽悠了。

周秋萍想的挺好的,这些歌舞演员平常还能兼职当模特以及拍戏。

俄乌啊,名模的摇篮。无论是走在莫斯科还是基辅街头,三步一大片,五步一名模,那个调调就是天生的。

艾森服饰不是要进一步开拓市场吗?那模特得更新换代。

海外市场不用说了,眼下根本没国模的事儿。

就是国内市场,用俄乌的模特也更能体现高大上。

做生意的人要实事求是,别一开始就试图指导顾客怎么审美,你这才几斤几两啊。需得记住,是劳动人民创造了美选择了美。

至于拍戏嚒。

90年代是电视剧市场兴盛的时期,说一句百花齐放都不为过。拍的种类多了,需要的演员类型也就多了。

现在大家流行出国打工出国留学,但还真没多少外国人到中国来寻找工作机会,洋倒爷除外。如果她能把这波艺人聚集起来,那今后但凡有类似角色需要,人家头一个就想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