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八零年代女首富(1560)

周秋萍强调:“你们出了技术呀,核心技术很重要。”

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讲,它是企业的灵魂,整个连锁店都是围绕它展开的。

但与此同时,单把它拎出来也不能决定事。没有配套的生产流程和加盟店管理模式,它也只能维持最多一家店的规模。而且还未必能维持好。因为即便是同一个厨师做的饭,随着他的心情身体状况的不同,端上桌的水平也会大相径庭。

王大军头摇得跟波浪鼓一样:“做个面条有啥呀?街上谁不会做面?不行,咱不能占这个便宜。咱们也掏钱。”

两口子对了个眼色,黄秀琴咬咬牙发了话:“10万块,我们掏10万块出来。”

这三年功夫,他们卖面条虽然辛苦,但也的确赚了钱,拿10万块还是能过下去的。

周秋萍下意识地想拒绝:“你们那两家面馆就是门店啊。”

结果黄秀琴又认真地强调:“那也是你们投了大头。”

她要不说,周秋萍还真记不得了。这都过了多长时间的事,再说当初投的本钱,早就收回来了。

当初自己出事,他们可以说竭尽所能了。

黄秀琴却压着周秋萍:“一码归一码,我们不掏钱肯定不敢吃红利。”

这时代就这样,技术是不值钱的。值钱的市场主要是设备是店面,后者必须得掏真金白银去买。

拥有技术的人也不觉得自己厉害啊。面条算什么?90年代初又不流行什么面条仙人。正儿八经的大师傅,大饭店里掌勺的,手上有硬功夫的,一个月能开到3000块钱的工资就足够让人倒吸一口凉气了。

黄秀琴强调:“再说你也讲了,这做面条的机器要花钱,调配卤料还不晓得要浪费多少原料,花钱的地方多了。我们就是有你讲的那个技术,也要花大价钱把它给弄出来。不掏本金,这个红息我们是无论如何也吃不下去。”

其实她已经觉得自家占大便宜了。

周秋萍放话说先投50万下去做,他们家才出10万块呢,上哪儿占30%去?只不过自家多大的碗盛多少饭,她总不能让人减少投资吧。

至于占三成,她又不是头一天做生意,当然有数。这事儿秋萍就是投资,人肯定没空到位。到时候,还是得他们两口子下力气。

这是正儿八经的劳务费,自己不心虚。

周秋萍看他俩态度坚决,也就不勉强:“那好吧,我请律师过来,我们拟个合同把字签了,这就定下来了。”

黄秀琴吓了一大跳。

芝麻大点的小事,咋还搞个律师呀?

1992年内地老百姓对律师的了解,基本上来自于电视剧,而且还是外面的电视剧。比方说那个香港的《壹号皇庭》,那都是要上法庭的大案子才有律师。

他们又不打官司,干嘛要律师。

周秋萍哭笑不得:“合同它属于法律文书,律师看过了,大家都没问题,签了才算数。”

其实她订的协议只有三条:第一条明确双方占股。第二条强调如果王大军和黄秀琴转让股权的话,除非她周秋萍明确表示不要,否则必须得转让给她。第三条就是保密原则,排他性,这个面条的核心技术他们不得对外转让泄露,否则要承担法律责任。

房门打开了,青青和星星一人捧着只椰子跑出来,有点不好意思地塞给王大军和黄秀琴:“大伯(娘),喝椰子好喝。”

然后她们就嘻嘻哈哈地又跑回去了。

但两口子还是头回正儿八经看到真的椰子。别看叶子似乎挺好贮存的,好像也方便运输。在1992年大陆的物流可以说相当落后,很多几十年后大街上到处可见的水果,这个时候是绝对的稀罕物。

他俩就不知道该怎么喝椰子。

还是周秋萍帮他们插了吸管,让他们直接吸着喝,又开口道:“你们打算在海城做还是江州做?”

两边都有加工厂,可以考虑进一步改造成供应车间。加工厂的背后都有农场,原材料供应不成问题。

如何选择?得看他们自己。

王大军和黄秀琴都犯难了。所谓人往高处走,既然都已经离开家乡,那自然向往更大更繁华的城市。不管是对自己将来的发展,还是为了孩子的前途,都好。

但就好像那个什么长安大不易居,想在海城落脚也很麻烦呢。

就说住哪儿吧,买个房子哪有那么简单。像这个房子,真是好,地段好,又有24小时热水供应,就跟住在大旅馆一样。

可你一个普通老百姓,就算攒下钱了,上哪儿买?人家是外汇房,得拿外汇买的。

周秋萍笑了笑:“这个其实无所谓,到时候我们就是合资企业,可以用公司的名义购买,作为职工宿舍。至于租金,公司给员工便宜算。包括你们孩子上学的问题,我来找人打个招呼,插班应该没事。至于后面升学,先走一步看一步,后面政策应该会松动。到时候想想办法弄个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