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八零年代女首富(1676)

周秋萍听得头都痛了。一度电等于1千瓦×1小时。发电成本这么高,还搞什么呀?根本没可能。

她只奇怪:“德国是怎么搞的?这么高的费用也吃不消啊。”

虽然眼下德国是典型的欧洲之光,经济发展的龙头老大。但这么高昂的发电费,还搞光伏发电,多少钱都不够烧的。

研究员扶了扶眼镜,耐心地解释:“他们国家鼓励家庭光伏发电,进行补贴。我们国家目前没这个政策,也补贴不起。”

这么说吧,按照功率计算,假如一个家庭总用电量是3千瓦,发一瓦电要20块人民币的晶体电池板组件。光是电机电池板就得掏60万。

别说1992年,换成2022年,哪个家庭花60万去搞一个发电装置就为了自用,那绝对是土豪中的战斗机。

以目前的国家财力,想补贴也补贴不起。

所以到目前为止,光伏发电也没办法商业化,只能搞研究。

研究员倒是信心十足:“我认为用不到10年,这个生产成本能下降80%,那个时候光伏发电就有前景了。”

朱莉都想呵呵了,降低80%,那也得12万,还不包括其他费,老百姓怎么可能吃得消。

话说到这儿,那真的没办法谈下去了。

老板辛辛苦苦弄集装箱过来盖房子,又搞光伏发电,核心目标是为了节约建筑费用。

这发个店比盖房子还贵,那不是兜了一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但周秋萍都把人喊过来了,自然有自己的想法:“我是这么想的呀,同志。你们的目的是搞研究对吧?那咱们合作,你们看可以吗?你们可以选择我们的集装箱房屋作为实验场所。你们提供发电板蓄电池这些必须材料,指导我们进行施工。后面它们的运转情况,我们一定如实做记录,然后汇总成实验数据,报给你们,好不好?”

这话要怎么讲?听说过试药吧。现在我们主动提出当试药的小白鼠,也不问你们要补贴了,就免费体验一把。

何如?很够意思吧?

她比划了一下:“就是一条街的屋子。你们不是给一个村发电吗?应该差不多够用了。”

研究员认真地看着她,相当无语:“那个村只有36户人家,当时是10千瓦的发电量,他们家里只有电灯,够用了。现在我们回收了,发电量是7千瓦的样子,最多也就是够两户人家使用。”

周秋萍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么少?”

研究员认真地点头:“而且如果是商店的话,那么最多一家店吧,再多肯定不够用。”

周老板只能咬咬牙:“一家就一家吧,这样我们也好统计。”

研究员略有些不好意思:“那你们得出钱,因为我们从村里运回来时是给了钱的,不然也拿不回来。”

虽然当初是免费给村民用的。但村里默认这是国家发给他们的东西,他们想不想继续用是一回事儿,别人拿不拿走是另外一回事。反正不能让他们白吃亏。

周秋萍唯有扶额:“行吧,行吧,给钱就给钱,一家店就一家店,我们就做这个示范点了。”

能怎么办呢?当掏钱打广告呗。

全国唯一一家光伏发电的商店,想不想过来看一看,什么叫做真正的绿色节能环保,什么叫做高科技?

难怪人家说新能源企业全是国家补贴起来。要真这么容易赚钱的话,大家早就一窝蜂的上。

作者有话说:

文中关于当时光伏发电的数据全部查了资料,具体就不贴了。知道阿金不是胡诌的就行。^_^

第510章 银行收钱了(捉虫)

周老板发财梦碎。

她不仅没能省下电费, 她还往里面贴了好几万。虽然研究所已经近乎于白送,但给村民的补贴还有把这么多发电板拖过来的运费,都得真金白银地掏钱。

她唯有捏着鼻子不停地自我安慰:这可是活动的广告牌, 现成的广告, 全国唯一一家正儿八经太阳能发电自己自用的商店。

这代表了时代的风气,未来的潮流, 高科技的典型, 连冷冰冰的外表都是傲娇的代表。

所以她必须得请记者过来大肆报道,让全国人民都知道有这么个玩意儿了,不能白瞎了她砸进去的广告费。

这边的高科技产品光伏发电是头貔貅,那边另一个高科技的典范芯片厂同样是头吞金兽,金光闪闪的外表都是忽悠人的,想让它下金蛋, 你先砸进去金谷子再说。

林博士来海城了。

卢振军找人调查了他的身份, 李东方也为他做了背书。

他的确是位建厂高手, 在美国大牌芯片厂工作多年,经验丰富, 而且人品有口皆碑, 为人勤勉而踏实。

有了这个初步背景, 周秋萍也敢把人领到海城市政府介绍给领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