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八零年代女首富(1722)

如果说缺东西,赞比亚什么不缺?一个就业人口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在铜矿工作的国家,没工业也没农业,商业基本都是进口商品。

这种地方,倒卖一票走人就好。搞成他们这样,简直就是大写的毛病。

厉害啊,还找老毛子过来搞事。光一个水泥厂怎么够?干脆把整个苏维埃都搬过来,再造一面红旗得了。

他激动得唾沫横飞,周秋萍却满怀怜悯地看着他,语气微妙:“不用这么麻烦,赞比亚也没这个工业基础。最适合它的其实是五-小工业。”

这个词除了曹敏莉苏珊他们之外,其他人都特别耳熟,指的是小钢铁、小煤炭、小机械、小化肥、小水电这些企业。50年代就开始搞,70年代最红火,改革开放之后,可以说是遍地开花式式发展。

因为它们对环境影响很大,加上门槛忒低,竞争压力非常大,所以这几年国内都不稀罕搞了。

但有一说一,这种模式在工业基础非常薄弱的地区确实能够迅速提升工业规模,从而极大地满足人民生活需求。

除此之外,产能过剩的轻工业也可以往这边转移。毕竟它们大部分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不需要太高的技术。

而且在这边生产,不仅可以打破进口限额的配置,出口到欧美国家,还不用担心出口配额的事,其实很可以搞一搞。

庞老板听的耳朵都疼的时候,周秋萍又刷的拿出一张纸,上面列了可以弄过来的工厂名单。

东方贸易有很多合作工厂,其中约1/4~1/3的企业,贸易公司入了股,算是合资企业。找他们过来发展,可能性比较大。

庞老板咬牙切齿,开始泼冷水:“哪个疯了跑到这个鬼地方来。”

比方说他本人,如果不是冲着她的钱,打死他都不会过来挨蚊子叮。

周秋萍却像是不明白他的未尽之意,居然一本正经地强调:“会来的,愿意来的,现在都流行出国。”

别看现在非洲等于穷破烂,但对国人的吸引力同样不小。国内太卷了,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跟不上大批富余劳动力的井喷速度,不自己出去找饭吃,涌进大城市也是被贴上盲流的标签。

要说胆子大,肆无忌惮敢拼搏,乡镇企业家绝对是佼佼者。因为当初他们就是那波把脑袋挂在腰上搞企业的人啊。

只要有钱赚,别说非洲了,就是南极洲他们都能跑去给企鹅洗澡。

庞老板扭过头,已经不想再跟他们讲话了。

他在心中100次默念,全看在钱的份上。

商贸城的合同已经签了,是东方集团和赞比亚政府签的。他特地从头盯到尾,确定和山海集团没关系。

只要保证这一点,后续盖商贸城,他就有的是机会在里面做文章。

一想到那么多花花绿绿的美钞,庞老板的笑容都真诚许多,还主动询问:“有我能帮上忙的地方吗?”

结果周秋萍一点不跟他客气:“那正好,你帮忙找找看,这些地方哪儿适合盖超市。”

他们的计划是要么不搞,要么就搞大的,工农商业都发展。以商贸城为依托,小超市为终端,发展零售业。

现在商贸城已经定下位置了,超市也该上马。

庞老板刚想破口大骂,你当老子是谁,还要给你们跑腿?

但他转念一想,他经手的事情越多,他在里面做文章的机会也越多,所以他捏着鼻子也就去了。

然而让庞老板崩溃的是,他辛辛苦苦忙了一圈,好不容易拿着报告可以回来交差,就正好碰上了周秋萍,还有曹敏莉和中垦集团签约。

妈了个巴子,他在外面奔波的时候。姓韩的这个小老头居然勾着两个富婆看了5块地盘,加在一起足足16,000公顷,要全面搞农业。

其中三块地是周秋萍要的,专门种玉米和小麦。前者是赞比亚老百姓主要的粮食选择,吃不完的部分可以做饲料养鸡。后者作为国际粮食市场重要物资,从来不愁出口。

曹敏莉要了两个农场,唯一的要求是种棉花。其他时间段,农场想怎么搞是中垦自己的事。

她们的合作方式特别简单粗暴,她们负责掏钱,中垦出人出力,到时候利润大家五五分成。

顺带着,她们顺带着还给卢振军在筹备的钻井队送了个订单。赞比亚雨旱季分明,农业基础灌溉设施等于没有。既然要开地种庄稼,那必须得打井挖水渠,把前期准备工作做好。

他们在这里干得热火朝天,跑回来的庞老板快要气歪嘴了。

tmd,眼睛珠子稍微错开一点,到嘴的鸭子都要飞了。

喂喂喂,谁准你这么大手大脚花钱的,那都是我要投到油田里的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