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七零被迫养娃记[互穿](199)

作者: 雪上一枝刀 阅读记录

刘改芝心里又羡慕又好奇,“老二,你们两口子说啥呢?” 一边说一边竟挑开布帘子进了里屋。

林东猝不及防,一下子松开了许沁的肩膀。

刘改芝知道他们两口子感情好,但没想到大白天就抱在一起,林东和许沁还没咋,把她给臊了一个大红脸,“那啥,我今天炖了点肉,给你们送来一碗,放桌上了啊,没啥事儿我先走了!”

说走转身就走,那速度快的,都没听见许沁的道谢声。

晚上要吃个团圆饭,今年是几十年不遇的好年景,风调雨顺,庄稼都有个好收成,交了公粮之后,各家各户都还能分到了百十斤小麦,不但分的麦子多了,分的钱也多了,老两口分了一百五十块呢,再加上大儿子私下给了一百五十块,一共是三百多呢。

仨家的自留地是挨着的,林勇本来是想,占了父母和二弟的自留地,把泥坯房打成一排,后来琢磨,不能这么干,倒不是林爷爷和林东不同意,而是这样太招眼了,万一反季蔬菜卖了钱,社员肯定会嘀咕了。

既然早就知道这么挣钱,自家都盖上了,为啥不组织全村都弄呢?

所以他留了个心眼,用了自家的菜地,只往西扩了七八米,占用了一部分父母的自留地,林勇都算过了,按照面积种出来的菜,大概能卖一百五十块钱。

老两口起初无论如何不肯要,但林勇一再强调,这是他们应该分到的,最后才收下了。

林爷爷一边烧火一边说道,“等这一锅馒头蒸好了,我把两条大鱼给收拾收拾,咋个做,你会?”

林奶奶正在当当的剁肉馅,停了一下说道,“会啊,你忘了,咱们以前经常去溪镇赶集呢。”

宁县是四八年解放的,他们也是四八年结婚的,那个时候年景不好,又是旱又是涝的,村里公粮年年都交不上。

摊上灾年,甚至还有饿死人的时候呢。

日子虽然比现在穷,倒是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比如养鸡养猪,谁愿意养多少就养多少。

但人都吃不饱,牲口都养不多。

后来短短几年间,家里添了好几个孩子,没办法林爷爷只能去西乡推豆子,西乡也属于阳县,但比溪镇还远,西乡有个特别大的集市,有不少卖豆子的,林爷爷胆子大,都是半夜就出发,中午赶到西乡买一麻袋子豆子,回到西山村又是半夜了。

推来的豆子是花五分钱一斤买来的,交到镇上也是五分钱,但林爷爷会往麻袋里浇一大碗水,然后再从袋子口舀出来一大碗豆子。

这一大碗豆子,不但养活了全家几口人,把豆子磨碎后,林奶奶做豆粥的时候,饿极了的邻居也会过来一起吃。

后来年景好一些了,但孩子们都长大了,俗话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林爷爷还是照样在农闲的时候推豆子,有时候回来路过溪镇,路边有卖便宜的残鱼,就花上几分钱买上一条。

再后来政策改了,集市都被取消了。

林爷爷笑了笑,“一下子给忘了,西乡和溪镇又开集了,也不知道现在有没有以前热闹?”

林奶奶笑道,“去看看不就知道了,等开春咱买个三轮车,你带着我去看看!”

林爷爷点了点头,“好,今儿晚上做个鱼,做个虾,炒个白菜,还有炖肉切一盘,丸子一盘,藕盒一盘,还做啥?”

林奶奶说道,“再炒一个芹菜,用猪头肉凉拌一个黄瓜,大冬天的,青菜是个稀罕东西!”

老两口忙活了半下午,终于把年夜饭给准备的差不多了。

早在几天前,林爷爷就把家里的火墙清理了,这房子盖的时候,林老太爷刚从东北回来,觉得人家冬天取暖的火墙挺好,盖房子的时候也留了一堵墙,清理后上面有出烟火口,下面有空隙可以烧柴。

林爷爷准备的都是很粗的枯木树枝,没一会儿火就烧旺了,屋子里很快就暖和起来了。

天刚擦黑的时候,林东和许沁拎着带来的东西,领着孩子们来到村南头。

因为怕感冒,许沁给孩子们穿的挺多,外面是呢子外套,里面是小棉袄,小棉袄里面,还穿了一层夹棉秋衣。

这个时代还没有一体的夹棉衣服,她是买了两个一摸一样的纯棉秋衣,中间缝上了一层薄薄的丝绵,不是人造丝绵,是她花大价钱,托了小朱从南方捎来的蚕丝丝绵。

不但保暖,还特别的舒服。

大冷的天儿,她自己也穿了好几层,最外面是呢子外套,款式就是她做的拉链连帽款,这一款本来就偏宽松,她又穿了一个略大的中号,里面即便穿了秋衣和厚厚的丝绵袄,也不显得臃肿。

她一进屋,立马就觉得整个人被四面八方的热气给包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