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古代小户女(149)

作者: 竹笋君 阅读记录

张阿公素来怀疑这个孙女儿是生傻了,属于天蓬元帅错投女儿胎,一想起这事儿就愁,以后可怎么说婆家,还不得当老姑娘吃家里一辈子?

听她一说激动得险些掉凳儿,拉住夏姐儿问:“你怎会算了?”

夏姐儿一挺小胸脯指着深藏功与名的鱼姐儿道:“大姐教的呗。”

张知鱼环视一圈儿眼露崇拜的家人谦虚地表示,他们老张家有这样的爷奶爹娘还能出什么坏种子不成?

这通马屁拍得在场所有人都身心舒畅,还每人出了道数学题考夏姐儿。

什么三文钱的米和五文钱的豆加起来是多少钱,张知夏小盆友表示这都太简单了,眼也不眨地回了后,清清嗓道:“我也有一个要考你们。”

张阿公摸摸她的肥脸蛋儿笑:这孩子,说她胖还喘上了。但他老人家见人吃过多少亏,从不肯轻易给人绊跟头的机会,他可是水乡人儿,多少大船翻在阴沟里的故事都听过。只浅浅一笑便指着儿子道:“你想考阿公,先考过阿公的学生。”

张大郎也笑,小样儿还能把你爹考住喽。

夏姐儿嘿嘿一笑道:“爹,我要说了,你准备好了吗?”

张大郎嗯嗯点头。

夏姐儿装模作样地沉思一番,道:“不知道多少鸡兔在一个笼子里,只知有35个头,94只脚。问:里头装的什么鸟儿?”

张大郎愣了,张知鱼爆笑出声。

夏姐儿一看大姐这样子也迷糊了。

张知鱼喘匀了气才跟爹道:“别听她胡说,问的是里头鸡兔各有几只。”

这是她布置出来的课后习题,夏姐儿在算数上还有些悟性,上回见她在巷子里跟牛哥儿买糖找钱,自个儿的手指不够,还借别人的,来来回回算了多少遍都不对,顿时教育病发作,回头就给她开了小课,而且她一直按现代的法子教夏姐儿。

夏姐儿不明白为什么这样算,但只要她肯算就可以算得很好,有时候把竹枝巷子唯一的读书种子顾慈都能比下去。

惹得顾慈最近很怀疑自己的智商,在家狂打算盘。

夏姐儿听大姐一说,哦哦哦道:“对!大姐说得对!爹来说说看你的想法儿。”

张大郎认输,这跟看字猜鸟儿也没什么区别。

保住清名的张阿公拍拍屁股就要溜。

夏姐儿赢了一回心头高兴,早忘了考阿公的这桩事,就怕大姐逮住她学算学,看着米就学着阿公的口吻道:“这个米,好贵哟。”

李氏笑:“不须你操心这个,只跟着你大姐多学点儿,我就烧高香了,再怎么也饿不着咱们。”

要问为什么,李氏也说不上来,她长这么大虽也见过几次高价粮,但也从来没到饿死人的地步。

就说小时候沈老娘常给她讲金陵大水,整个江南都人心惶惶,但官家后来找了人挨个到乡里讲,若非金陵雨如天漏,原也有得救,就这死的人也比别的地方少。

这才多少年工夫,已经旧骨深埋,高楼再起,俨然一副繁华景色。

但鲁地没有这么深厚的根基,又接连受创,逃出来的流民都不愿意再留在寸草不生的老家,忙不迭地往江南跑。

谁都知道江南足而天下无饥馑。

但他们没想到今年的江南天气这样炎热,又累又饿,还不等开仓赈粮,许多人体弱的老人小孩儿被高温一照,便悄没声儿的死了。

叶知县没在,官府不敢开城门,只让大户开了家仓在外头施粥,又出人手搭了些避暑的草棚,每天都得派人出去收尸,拖到僻静处焚烧掩埋。

鱼姐儿听张大郎在家一说,便皱眉跟阿公道:“再这样下去,非出瘟疫不可。”

张大郎也叹:“叶知县下乡劝收还没回转来,等他回来这些人日子又好过一截。”

无他,实乃叶知县过于有钱,有钱到大家都认为他是在贴钱当官。

叶知县家里便是江南有名号的大粮商,族中好容易出了个做官儿的子弟,族老早早就将这房人分了出去,只留了叶知县同胞的弟弟在老家经营庶务。

等着叶知县外任,族长还拉着叶知县嘀咕:“在外头别想太多,也就是开回祠堂的事儿,家头都想着你。”

河南道的事还没传到南水县,金陵已经将消息递到他案头,叶老爷做为族中庶出还能将生意做得这般大,也是个有能力的主儿,经常自己下地亲自耕种,佃农地里的出息都必须得比他种的强才能租他的地。

老爷子活到一把岁数俨然一副老农相,足足写了六七张纸让他把底下的粮食收了。叶知县顿时精神一振,在南水县不怕有事儿,就怕没事干,叶家并不打算让他当一辈子小县令。

叶知县还当得苦劝老农,谁知他带着人去的时候,乡间大部分人都在晒新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