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古代小户女(83)

作者: 竹笋君 阅读记录

在南水县这样繁华的地界上自然是没有人说嘴的,就连宫里娘娘流行的款式,许多都是顺着江南的河口往里流,她们时兴的在江南说不得已经过了气。

这一朵花一点粉就很寻常了。

阮氏看了觉着有趣便掏了几文钱买了一把,给一行女眷都在袖口别了一朵。

顾慈也得了一朵,他生得面如芙蓉,尽管因为不在节日上头并没穿女装,但在一群女娘堆里也不显得突兀。

李氏在南水县逛惯了,眼里就没个新鲜,但阮氏可不一样,在姑苏城,她是顾教谕的家眷,多走两步旁人眼睛都得盯着,行动上还不如在乡间时痛快。

这一出门没得多会儿禄儿手上就抱了一堆。

李氏心里暗道还真是除了梅姐儿周遭就没一个大人样儿,照这么下去等到天黑也别想回家,好在她对孩子很有一手,只慢慢儿地顺着街巷打了几个要走坡的弯儿往常去的杨家铺子去。

果然这一路下来久不出门的阮氏就蔫儿了,进了铺子一屁股便坐在待客的凳子上不动弹,让寿儿服侍着吃了杯自家带的花茶,靠在椅子上歇气。

李氏眼角见了,嘴边就露出一点笑,带着梅姐儿在铺子里逛起来。

杨家铺子很小,但因后边通着河道,院子后头的墙上还开了一道窗儿往水上卖,生意也还算红火,是以这里的东西不算多,但却样样精致。

这会儿天色尚早远不到吃午饭的时候,柜铺子里只有掌柜夫人陈氏在,陈氏看着比李氏年纪大得多,一张圆圆的胖脸,有些银丝的头发油光水滑地在头上挽了个髻,一见着李氏就笑:“好些时候没见李娘子来了,还是要细棉布?”话是对李氏说的,眼却一点不错地往梅姐儿身上看。

张知鱼看到这一幕心里就有些明白娘亲今天到底是为着哪件事出的门,便朝梅姐儿看了一眼。

梅姐儿从去年冬开始就逐渐长开了,她生得白又苗条,虽不算高却自有一股沉静的韵味儿,在这片地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好姑娘,张大郎和张阿公也算得上收入稳定,家里从没闹出过什么事,名声也还不错,是以张家刚放了消息出去,媒婆就来了好几次。

李氏跟王阿婆商量了许久才有了点眉眼,觉着杨家开胭脂铺的小子还能算得上一门好亲,这倒不是图他的钱,女人和男人看女婿不一样,男人不知道女人的苦大面上不出错,有点家资人不风流也就算不错了。

王阿婆却宁愿女婿家境差一点,也要这个人知上进有担当,一个有担当的男人,他的责任感会促使他即使浓情散去也会尊重妻子,这样再苦的日子也不会苦到哪里去,他风流由得他去,生了儿子自个儿关了门过日子还不是快快活活过一辈子。

杨家只有一个儿子杨宿,听说从小就在船上往何处贩货回来卖,等得将要成亲了才家来慢慢接了铺子,水上的营生都是拿命搏,他有这份胆气往后就不愁梅姐儿嫁过去没得好日子过,浣花街离这竹枝巷子也近——要不是实在没有合适的,张家人都想把梅姐儿嫁在眼皮子底下。

事事哪能如意,人的一生能有三层底蕴是甜,就已经很好了,左思右想下,婆媳两个都觉得这已经是最优选,遂使唤了张大郎出门打听,杨宿常年不在家,哪有什么消息可言?婆媳两个便商量着今儿出门顺道带着女儿去相看。

市井人家的婚配,盲婚哑嫁的少,若不看对了眼以后的日子还不得闹翻了天,是以这样的举动在当下也合适宜,若等男方上门,那就是下定了。

这事儿显然李氏也跟陈氏通过气,只梅姐儿还一无所知——李氏和王阿婆怕她羞了不肯来,女儿家在这事上头就羞不得,少盯一眼说不得往后就栽了什么大跟头。

陈氏做惯了生意,一眼就看出谁是正主,掠过几个小的,拉着梅姐儿,笑吟吟地夸:“这样好的姑娘,可是你家女儿?往日怎不见带来?”

这就是有意思想要细聊了。

李氏就回:“这是我家大姑子,成日在家绣花儿,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是要过十四岁生了,家里才让出来添些好物件。”说完,李氏挑出一盒样式上等的胭脂放在梅姐儿手里,“烦婶子挑几盒差不多的来,她皮肤嫩,寻常的胭脂家里从不给她用。”

这是说梅姐儿守得住门户,家里也疼她。

陈氏听了果然笑得更深。转身就又取了两盒绘着牡丹纹的胭脂道:“这样的胭脂河上的姑娘抢着要,往后要买,我都留了你家姑子。”

这是保证往后杨家必不会让梅姐儿受委屈。

李氏咳嗽两声儿又道:“说得嗓子有些渴,劳嫂子倒杯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