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七零年代的他们(91)

作者有话要说:

__

吴常德: 嗯,不错不错,这几个知青男娃都不错,长的好,随便挑哪个当女婿都可以,尤其是那个小陆同志,沉默寡言闷不吭声的,人肯定很乖巧,很老实,将来收到家里又听话,又好拿捏,不错不错,这个最满意了。

陆战生:???

郑延:哈哈哈哈!支书,您老人家眼光可真是独到呢!

宋见:哈哈哈哈,这事儿可以! 以后咱哥们在村里横行霸道,可就全指望陆战生这小子了。

陆战生:咳咳……那什么,以后支书拿着棍子追着我满村跑的时候,麻烦你们把今天这话复制粘贴给他。

第42章

石门村的社员大会召开了总共不到二十分钟, 吴常德讲话就讲了十五分钟,围绕的主题,除了欢迎知青们的到来, 就是发愁接下来大家的生活可咋办。

村里人口众多,土地稀少,每年产的粮食缴纳了公粮,再留出开春后的种子,剩下的按人口平均分配到各家各户后少之又少,无论怎么省都吃不到下一季麦收。

本来养活本村的这些人就已经很艰难了,这又来了八个知青娃, 那一个个看着细皮嫩肉的, 估计也干不了什么重活, 出不了什么力, 只是白白添了八张吃饭的嘴。

“咋办!这八个知青娃一来, 咱们的粮食更不够吃了, 顶多吃到过完年开春, 你们说, 到时候可咋办!”

吴常德在上面叫苦连天的讲了半天话, 可底下的村民们却似乎谁也没听进去半句,都在各干各的事, 各聊各的天, 好像这件事跟他们根本没半点关系。

“一群烂泥扶不上墙的玩意!到时候饿死你们算球了!”

吴常德看着底下这些两耳不闻事的村民们,带着一脸恨铁不成钢的怒气吼道:“散会!”

村民们陆陆续续离开之后,吴常德带知青们去了村里给安排的知青点,也就是以后他们要住的地方。

知青点就在打谷场的背面十几米处, 是两口已经废弃了很久的破窑洞。

“操!”

一推开那窑洞的门,宋见直接没忍住爆了个粗:“ 这他妈是给人住的地方?”

郑延和其他几个知青们也纷纷都皱起了眉, 毕竟这两口窑洞实在是让他们太吃惊了,门歪歪扭扭的,窗户还都烂了,其中一口窑洞的顶部还裂了一道宽缝。

虽然看起来是被打扫过的,没什么蜘蛛网和厚厚的尘土之类的东西,但大冬天的,屋子破破烂烂的到处透着风,跟室外没什么两样,知青们一时间实在接受不了。

宋见骂了那么一嗓子之后,吴常德眯缝着眼睛打量这帮知青娃,过了会儿,他磕了磕手里的烟袋锅子,然后吩咐他身后跟着人:“ 带这帮娃去村里转转,熟悉熟悉。”

边绥县是典型的高原地貌,到处都是黄土高坡,石门村便是坐落在其一处山坡的坡顶,站在村口的打谷场上向四周望去,千沟万壑犹如凝固的波涛,向四面八方绵延不绝。

村子里面家家户户住的都是窑洞,八个知青被带着去里面转了一圈,这一路,算是几乎看尽了他们有生以来所接触到过的所有与贫穷的有关的词汇。

门窗破烂,残垣断壁,庭院破败,鸡飞狗跳…

很难想象,整个村子,几乎家家户户都是如此。

再回想那些村民,虽然不至于衣衫褴褛,但几乎每个人的衣服上都补满了补丁,女人们身上系着的围裙大都是好些破布拼接起来的,男人们头上扎的白羊肚手巾几乎都黑的看不出曾经是白色,地上跑着的孩子们看起来个个都面黄肌瘦…

从村子里回到知青点之后,已经是晚上,吴常德让人把县知青办给他们分的粮食都送了过来,念着他们这是第一天到村来不及支起锅灶,顺便还送了一顿晚饭。

十来个玉米棒子面窝头,面都是黑的,一锅野菜汤,没有丁点油。

村里没有通电,吴常德临走的时候给他们装了半碗黑煤油,然后插了棉布做灯芯,就那么点着了给他们做照明用。

夜里起了风,呼呼的刮到屋子里,吹的那盏简陋的煤油灯心摇摇晃晃,几近熄灭。

知青们围坐在摆着那几个黑窝头和清水汤的桌子前,都沉默不语,他们的心情都很低落。

纵使他们来之前或多或少的做过一些心理准备,知道陕北这个地方是贫困地区,但他们并没有想到,居然是这样程度的贫困。

他们原本都是抱着满腔热血和抱负打算到这里一展宏图发光发热来的,可来了却发现这里大概会让他们比在京城时候还无处施展。

这对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心理打击。

八个人里,也就是郑延心情还勉强算是好点,他和陆战生差不多,向来心比海宽,因为他们都知道,发愁,难过,懊恼,都是无用的,还不如开心点,走一步看一步。

上一篇:被迫女装的我竟是真少爷 下一篇:偷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