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为人民服务[快穿](634)+番外

以前他们两人没孩子,却特别讨小孩的喜欢。逢年过节时,总有好多小孩跑到他们家里玩。尤其过年的时候,家里真是热闹啊,小孩子就没断过。他们攒了一年的糖票,基本都是这些时候用光的。

后来国家条件好了,不再用那些票。糖果点心更是一箱箱的往家里搬。

想起来都觉得稀奇,就他俩这样过日子,最后居然还留下了上万块党费,当真不容易。

两人一边回忆往事,一边说笑。

陈立恒笑田蓝:“你这是什么心态?当奶奶吗?”

田蓝白了他一眼,傲娇地挺高胸膛:“我就是德高望重的田奶奶。”

陈立恒笑着摸口袋,塞了个红包给她。

田蓝奇怪:“干啥?”

给红包的人笑盈盈:“没啥,你在我眼里永远是小姑娘,所以必须得给你压岁钱,省得你压不住,以后不长个子了。”

田蓝啐了一口,伸手推他:“滚滚滚,就你废话多,还不赶紧去切糖块。完了咱们一块儿放爆竹。”

干嘛不放啊?爆竹声里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过了除夕,就是春节,春天要来了,美好的一年就要开始了。

这是他们的第一个新年。

第119章 八零知青不回城

大过年的, 田蓝和陈立恒也没能真正喘口气。

倒不是他们觉得应该好好临时抱佛脚,狠狠冲刺一把高考,所以得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而是优秀的光芒普照大地,想深藏功与名,现实也不允许呀。

知青点今年种了不少花生,大家回城时也没顾上带, 都留给田蓝和陈立恒了。

田蓝的为了招待登门拜年的客人, 做了好多玉米花花生糖。结果糖的甜和花生的香融合在一起, 再加上爆玉米花的松脆,瞬间就征服了大家的味蕾。

1980年的社员多朴实呀,即便是过年阶段, 吃人家招待的点心也是数着数的,不好意思拿太多。

可这玉米花生糖又的确好吃,吃了一块还想来第二块,又香又甜。

秀秀她娘吃过之后, 就让女儿过来问,这个花生糖要怎么卖?她大姐家要嫁女儿了, 正要准备糖果呢。拿这个出去, 起码能镇厂子,叫她侄女的婆家都高看一眼。能买到好东西不仅证明有钱还代表有能耐。

田蓝原本想多送她家一点,糖坊和酒坊能开起来, 大队会计没少出力。

可一听说是办喜事, 田蓝就不能开这个口了,人家要的量大呀, 她哪里送得起。不过卖什么价格, 她还真不知道。

最后还是陈立恒按照县城供销社卖的什锦糖1块2一斤的价格为标准, 将他们的爆玉米花花生糖也定价1块2。

虽然价格不便宜,但他们不要票啊。只要你掏钱,你全部包圆都没问题。

秀秀娘当场拍板,直接称走了10斤玉米花生糖。

不过就是12块钱嘛,今年冬天她家没少挣钱,掏得起。

她一打头阵,其他人家跟着动手。

说起来,今年家家户户的日子过得都不赖哩。最不成样子的人家,腊月里也有好几十块钱的紧张。现在,10斤糖太夸张,称个斤把二斤糖,让孩子们过过瘾,那还是可以的。

如果仅仅是整个赵家沟大队的人心动,那田蓝和陈立恒还能勉强供应大家的需求。

可过年是走亲访友的好时节呀,原本因为交通不方便所以信息流通极为艰难的社员们一拜年,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了。他们赵家沟大队的知青点不仅卖酒卖糖稀,还卖香喷喷的花生糖呢。

大过年的,孩子们手上多多少少有些压岁钱。他们是第二波主动找上门的客人。

这时代人普遍经济条件不好,小孩能拿到的压岁钱也有限。他们当然不会一斤斤的称糖,而是要一块块的买糖。

田蓝当然知道把单价定高点,利润更大,小孩对一块糖的重量不敏感。只不过田蓝不好意思,她历经三世,看孩子就像看自己的孙辈一样,要不是白给不起,她连钱都不想收呢。

所以最终,她将一块米糖的单价定为了5分钱。

社员们都说她仁义。供销社的水果糖,就这么大的一点,已经一分钱一颗了,哪里有爆玉米花糖实在。尝尝这花生,多香啊。

从小孩子们跑过来买糖开始,田蓝和陈立恒就吃不消了,需求量太大,光靠他俩实在扛不住。

英子带她表弟表妹过来买糖,瞧她俩忙忙碌的样子,赶紧伸手过来帮忙。

田蓝一抹额头的汗,半点不客气:“快,帮我卖糖吧。”

英子的小表弟立刻喊:“姐,给我最大的。”

嘿,这小家伙,当场表演走后门。

周围买糖的人都笑了。

田蓝索性招呼二柱:“你去看看,谁有空的话就过来帮忙,我们给发工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