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清穿同人) [清穿+聊斋]我有特殊的咸鱼姿势(404)+番外

作者: 萌萌哒小魔头 阅读记录

“你姓皇甫,他姓胡,你们是一家子的?”

“不错,我们是本家。”皇甫老先生解释道,“原本我们这一支也是姓胡的,只是我祖上出了一个名士。为了显示自己有学问,和普通的狐狸不一样,便根据胡字反切,将姓氏改为了皇甫。”

胤禛笑了起来。

——好嘛,这还是一家子有学问的狐狸。

第156章 群鬼乱舞

原先胤禛只知道,自宋朝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的情况出现之后,人族里就把读书人看得特别高。

但他决计想不到,经常混迹人间的狐族也受了影响,连个读过书的狐狸,都自觉高狐一等了。

他觉得有点好笑,也觉得有点辛酸。

首先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无论在哪个时代,多读书多学知识都是好事。

从大的方面来说,读书可以使人明理;从细微处俩讲,读书认字的人,可以选择的职业范围也比较广。

但不同的时代,读书和读书完全是两回事。

至少在唐朝以前,文和武是没有明显分界的,出将入相的才配叫位极人臣。

所以,那个时代但凡读书的人,功夫和兵法也都一定造诣。

如果天子需要,正在门下省批驳文书的宰相,可以立刻丢下毛笔,提着剑披挂上阵,让打谁都不带怵的;

宋代建立之后,天下开始兴起重文轻武之风。

但这个时候的读书人还是看中君子六艺的,所以这个时代的书生也算不上文弱,只是让文官打仗比较够呛;

直到元朝之前,读书这件事都和普通人没多大关系。能读书的要么就是家里有钱,要么就是出身好。

范仲淹年少时读书苦吧?一罐白粥喝一天。

但人家也不是穷苦人,是官宦之后,只是生父死得早,他不想用继父家里的钱财而已。

这样的局面一直延续到明朝建立。

明朝建立之后,真正是草根出出身的老朱同志深谙底层百姓之苦,也知道普通人唯一的上升渠道就是读书科举。

所以,老朱同志大力发展教育,把学校铺展到了天下的每一处地方,让每一个村子里的孩子都有读书的学堂。

而且,明朝读书读得好,不但能升级,还有奖学金。

村学里学得好的,能考入乡学;再往上还能考入县学、州学、府学。而且奖学金是一级比一级高。

可以说,明朝就是读书人的天堂。

当然,身体力行打天下的老朱在重视文化课的同时,也不会忘了君子六艺。

想做官,光文化课学得好,是没有用的,不能瑜、不能射的,照样把你刷下来。

而且,明朝许多官员都有自己的独特爱好,什么治病呀、算命呀、夜观星象呀……

反正没有个特殊爱好,都不好意思和同僚交流。

真正自嘲百无一用的文弱书生,是清朝的特产。

站在清朝皇子的立场上,胤禛明白朝廷为什么要故意阉割汉人文化。

但理解并不代表认同。

当然了,作为一个对政治尚且处于懵懂阶段的不算太白来说,胤禛不认同也没什么大道理可讲,纯粹就是觉得,学生就应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毕竟,我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已经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神人,散入各行各业之后都做得很好很好,怎么会错呢?

凡是和我新时代教育理念相悖的,就算不是全错,也很该借鉴借鉴,反思反思。

所以胤禛才会觉得,读书明理固然好,但也的分是怎么个读法。

不过,历史的潮流都是靠大势推动的,并不是某一个人奋力一击,以一己之力就可以破除的。

胤禛很有自知之明,他并不会冒冒然逆势而为,以免搭上了自己。

但他可不是孤身一人,他在朝里有靠山。

对于这种看不惯却又无法改变的事,胤禛一般选择暂且避而不谈,只等日后他和他的兄弟们都长大了,再找机会推动。

他觉得,无论是在皇位上累死累活,死得不明不白的雍正帝;还是凤凰折翼,被大势撵入尘埃的太子;亦或是作为失败者屈辱而死的八阿哥,都不会惧怕所谓大势的。

如果能靠自己的努力推动甚至是逆转大势,胤禛觉得,他们会很感兴趣的。

这个时候,他不禁又想起了他离开江苏之前,与太子告别的时候,太子似真似假地说要造反。

可能对别人来说,亲爹当皇帝自然是比亲哥当皇帝要好。

但到了胤禛这里,怕是恰恰相反。

至少太子顺利登基的话,肯定不会像康熙摆布儿子一样,摆布他的兄弟们。

康熙固然是个很厉害的皇帝,但他少年登基,时刻处在危机四伏的环境里。

可以说,是自幼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康熙的多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