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成状元后扶持长公主登基(287)

作者: 月白作秋衣 阅读记录

第142章 君臣一体

那个声音模糊辽远, 就像从她眼前的深海中传来。

她不确定那是谁在跟她说话,她只知有那样一个声音。

她用力去聆听,她在心里问, 终于,从眼前的深海里, 从遥远的时空中, 她听到了那个声音。

“庆宁啊,你长大了, 你长大了……”

这是嘉烈太后最后跟她说的一句话,十四岁那晚, 嘉烈太后薨逝, 她便也长大, 如今, 这个声音再次在她心中响起——她早就长大了,她可以做出那个决定。

“走吧。”

她在海崖边转身,将视线从海面收回, 此一刻,她心里什么声音也没有了, 她已经做出了决定。

武兆二年入秋之后, 大宁秋收的新粮随着最后一批新军从京城发往连州,于是, 萧庆宁年初定下向连州增援二十万新军的策略提前完成, 与此同时, 萧庆宁接受了慕容雅博、岳芝以及北线五位御营元帅, 加上白靖文、蒋琬、武温书等数百位武将文臣的请求, 开始在大宁各州郡进行新一轮的大征兵动员。

这一次征兵, 原则上没有上限, 但有计划。

第一轮仍是二十万新军,这次时间压缩到明年开春,亦即明年春季要完成二十万行军的征兵练兵工作,而后继续发往连州,由慕容雅博和岳芝全权统领。

第二轮征兵十万,组成御营新军的班底,由原都府中军右都督武温书担任元帅,向乘和伏镇担任左右将军,定在明年入秋之前,御营新军抵达通天阙,一并加入北线战场。

第三轮……

第三轮由留在京城的白靖文和蒋琬等人负责,到时战事已开,谁也说不准个定数,只能说有多少要多少,多多益善。

因为事关重大,已不是触及谁的利益问题,而是真正的生死存亡,萧庆宁遇到了空前的压力,宗室那些人不必多言,因为萧庆宁推行的税制改革本就触碰了这群人的实际利益,他们联合各地士绅煽动百姓反对,萧庆宁不得已让沈玄和他的骁骑卫出面弹压。

但最大的压力还是来自京城,来自萧庆宁的眼皮底下。

这一回,左王右崔可就不再支持她了,别说左王右崔,就是许世辅这些绝对拥趸,对萧庆宁如此仓促之举也持保留意见,这可以理解,许世辅的税制改革刚刚铺开,淮州已见成效,在他的角度来看,如果再给他哪怕三五年的时间,国库必定“扭亏为盈”,到时萧庆宁要多少军费他都能周旋得出来,如果是现在,在户部这边无疑是雪上加霜,百姓能承受得起,户部承受不起。

因此,无论是左王右崔还是许世辅都一而再再而三跟萧庆宁上书陈奏,否定大征兵之议,闹到最后,变成了许世辅那边没钱没粮,户部言称不再支持如此巨大规模的征兵。

但是,萧庆宁现在本来就是在抢时间,百万大军越快拿出来,慕容雅博和岳芝就越早能从连州脱身,现在她和手底下的文臣集团拖下去,说轻点是在浪费时间,说白了就是在内耗,文臣和武将再度发生了分歧。

萧庆宁实在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去慢慢解决这件事,不得已,她在京城这边也要“破釜沉舟”了,和白靖文商议之后,她决定明日举行朝会——这很有可能是她最后一个朝会。

建极殿中,萧庆宁加冕冠,穿赤红云纹龙袍于龙椅之上正坐,座下百官公卿,文武分左右而立,看着下方上百张面孔,年轻的,老迈的,熟悉的,陌生的……百人百面,正如一百个人有一百种人心,然而无论有多少种人心,在今日的朝会,萧庆宁都要拧成一颗心。

“诸卿,思虑良久,朕意已决,大征兵势在必行,与燎人决战不宜再拖,今日表明心迹,还望诸卿成全。”

她态度坚决,但姿态放得很低,语气也相当平缓,不过,在王延年、崔固安这些人正要出来进言反对时,萧庆宁率先起身,惹得座下众臣赶紧下跪,萧庆宁直接从丹陛走下来,站在文武中间,她也不叫众臣起身,而是说道:“朕知诸卿对征兵皆有异议,朕也知诸卿绝非是惧怕燎人,而是为我们大宁长远计,若再等几年与燎人决战,便是输了也有回旋的余地,如今仓促开战,一旦出了差错则是万劫不复,然而慕容平章与诸位御营元帅皆在北线,他们既然判断出现了战机,朕便不得不给他们机会——”

说到这,她缓缓伸手解开了冕冠的系带,那十二旒白玉串珠相互撞击发出清脆声响。

“既然文武无法调和,北边军情又急,朕实不得已——”

她把冕冠摘了下来,说道:“冕冠已下,传国玉玺在此,诸卿可另立新帝,庆宁自北上报国,绝不再干涉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