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之大民国(90)

作者: 狂人阿Q 阅读记录

其实赵书礼提出的这个军事化管理工业可不是一时兴起,这种类似于日本的整府指导型工业的模式,可是他深思了许久的,要论发展速度,它仅次于计划工业。但同时也是无奈之举,因为赵书礼可没有自信能够拥有苏联整府那样的动员,组织和控制能力。而且也不太愿意,因为那样后遗症太多了。否则,大可以跟苏联一起搞搞五年计划之类的,还能相互交流一下经验,融融恰恰的大家都是工业强国了。

至于工业集团军这个名称,只不过是一个口号一个噱头而已,是为了给这些人一个荣誉。

在把他们的工厂编入相应的集团军后,赵书礼当即通过徐新六的计划给他们下达了任务,当然名字叫做工业军令。让每个相应的工厂开始增添生产相关军事物资的生产车间,尽管大多数工厂最后只谨慎的置办了一个车间,但是赵书礼却在今后的军队采购中,按照编号每个工厂都有份额,原因自然不是价格或者什么。要说其实现在那几个国营兵工厂还是可以满足军队需求的,他之所以要给每个工厂都留些订单,目的是为了保持他们的技术能力。要知道跟国营工厂相比,这些工厂的技术人员更多,只要稍加培训,在加上不间断的少量军品来让他们熟悉军工生产,一旦战争爆发,即使短时间内他们的工厂无法扩大生产车间,那么这些人也大可以暂时到生产能力过剩的国营厂工作,到时候采取三班倒完全可以再短时间内让国营厂产量翻番。在加上一段时间后,各个民用厂转产完成,这些工人可就完全可以派上大用场了。

把这些工厂编入工业集团军后,也不完全仅仅是锻炼了一批军工人才,更重要的是,赵书礼可以以工业军令的模式指导他们去进行有利于工业体系的生产。

比如当务之急就是让他们打一场工业大会战,会战目标就是吃下苏联的工业计划中,价值30亿美元的机器设备的市场份额。

七十八节 工业大会战

更新时间2012-6-12 22:20:22 字数:1946

 利用苏联工业化的契机,来完成国内的重装备制造业,这是赵书礼早都计划成熟的想法。

现在终于到了实现的时候了,这次苏联人没有从美国得到大批的设备,后来只能转向其他国家,德国得到了大头,但是可惜的是苏联人在德国也遇到了高星桥的狙击,从德国采购到的设备,远远达不到自己的需求。但是英法哪里的机器也无法满足要求,日本的他们更是看不上。

于是很快他们找到了赵书礼整府,希望他们按照当年签订的协议,帮忙从美德等过采购苏联需要的设备,苏联人还答应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

赵书礼按照协议要求他们把3成的份额留在塞北生产,苏联人借口说当年的协议中提到,必须是塞北能生产出合格的让苏方满意的产品,苏方才会把其中3成份额交给赵书礼地盘上的企业来生产。

赵书礼随即一口应道,没有塞北生产不了得设备,让苏方列出单子。

苏方果然列出大批的单子,确实还是有不少中方这里是无法满足要求的,比如汽车,飞机等,自己的技术还不成熟呢,怎么可能出口苏联。

但是这难不倒赵书礼,他早有打算。还记得他年前去美国吗,不是跟大批的机床厂等各类美国公司签订了投资协议吗,可是不久后的美国经济危机了。在危机前,这些企业憧憬着中国庞大的市场和赵书礼大批包销订单的诱惑,纷纷给相关的工厂下订单采购机器,要到中国设厂。更是有心急的,已经先一步到达塞北,购买办厂的地皮,并且开始进行土木作业。结果到了地方发现这里的条件让他们相当意外,基础设施、交通设施等等都还算不错,政策法规也算是完善,尤其那条,如果本地找不到相关的法规来处理出现的纠纷的话,可以引用英法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的法律,但是必须经过十个以上的法官联名赞成,并经过最高大法官的同意才能生效,判例一旦生效,那么将具有法律效应,今后出现同类纠纷都按此办理。这条法规的出现,相当于让这里拥有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经过几十数百年完善的法律条款和条文,并且要十名法官联名和最高大法官的同意这条规定也保证了某一个法官的失误还兼顾了中国文化,相当实用。

虽然满意,但是这些热情的投资者很快就遇到了麻烦,原因吗就是经济危机的爆发了,这些投资者中少有实力强大的龙头企业,因此资金问题就格外突出了。很快他们发现,他们无法为他们采购设备的订单支付款项了,并且自己在美国的企业也已经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困难中。于是大部分的企业放弃了在中国投资的计划,但是当初可是签订了协议的,放弃意味着违约,意味着要给赵书礼缴纳一笔不菲的赔偿。

于是纷纷来恳请赵书礼放他们一马,对此赵书礼倒是没有为难他们,因为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中。他大方的表示,他体谅他们的难处,经济危机是突发事件,大家都不想的吗。但是他给这些企业提了两个要求:第一让他们跟他们当初下订单的上游设备厂联系,把他们下的没有生产完的订单继续生产,上游设备企业也不好受,他们也受到了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此时又被人半路放弃订单这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于是当然同意继续订单的生产了,但是同时这些工厂要求上游设备厂降低费用,按照几乎是成本价格给他们生产,最后经过短时间协调后,上游企业同意了微薄的利润来提供设备,毕竟要是不同意,对方放弃订单,那么他们生产的半成品就只能当废品卖掉,损失更大;第二个要求是,这些工厂必须派遣相关的技术人员到中国去,帮助这些新建立的厂子顺利投产,这个要求这些工厂也同意了,因为行情原因,他们的许多技术人员都要裁撤的,把他们派到中国去总好过让他们失业啊,于是他们提了个要求,由赵书礼支付这些人的工资得到同意后,他们派出了大批的技术工程师来到了塞北。

这批设备不停地从美国运到塞北地区,但是他们到天津港后,英国人却切断了平绥路,但是这一切难不倒赵书礼,从日本人控制的满洲铁路或者苏联人的西伯利亚铁路都可以运输这些机器设备到库伦,在从库伦经库张铁路到塞北,完全不是问题。

唯一的问题就是,这些设备采购来后,谁来使用他。

全都给国营工厂的话,老实说这些工厂一时还真拿不下来,因为不管是技术人员还是管理人员储备都达不到接受这些设备,让自己工厂的规模立刻扩大十倍的程度。

于是赵书礼才想到了民营工厂,虽然这些工厂的技术工人可能水平差点,但是内有美国的大量技术工程师手把手的教授,外有苏联挥舞着黄金的大批订单刺激。赵书礼相信经过一阵培训后,他们就能利用这次为苏联人制造机器设备,蜕变成高级技术人员。

所以这才出现了,赵书礼将三千家工厂编成工业集团军的事件。

工业集团军编成后,很快大批量的美国工厂最新式的机器设备就运抵包头,开始在他们的旧工厂中暂时装配起来,以最快的速度进入生产阶段。这相当于一场工业生产的大会战,仅此一项把这数千家工厂称作工业集团军就名副其实,他们就是塞北工业界的士兵。

而这时候赵书礼给苏联人发了一个邀请,邀请他们来参观塞北的机器制造业,让他们明白塞北是有能力,起码有能力拿下他们三成的订单的。

七十九节 四年建设大纲

更新时间2012-6-13 4:00:38 字数:3257

 苏联人正苦恼于机器设备问题,突然接到了赵书礼的邀请,效率很高,很速度的就派来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代表团。团长是乌斯马诺夫,此人是一个中国通,他多次到中国,而且当年陪同冯玉祥从苏联回国,在西北各省待了好几年,是一个有名的中国通。

上一篇:重生之保姆很忙 下一篇:贵妃晋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