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辛亥科技帝国(392)

作者: 芝麻汤圆 阅读记录

梁启超都有些弄不明白,柴东亮到底搞的是哪一套,到底是学习的哪个国家的体制和制度。

在江淮军的统治区域,只有法律是至高无上的,任何制度和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在安庆城孩子们都习惯了遵守制度,更不要说大人了。

梁启超越来越感觉自己来对了,对柴东亮和他实行的制度,他越来越有兴趣了。

分割线

包头城外,一片白茫茫的大雪晃眼,天地之间就只剩下这片空无一物的白色,江淮军的士兵换上了羊毛的冬季作战服。冬季军服是内外两色,平日里羊毛朝里面,外面是土黄色夹杂黑s下雪天只需要反过来即可,将白色的羊毛朝外,人趴在地上就是绝好的伪装。

几个骑马的士兵在茫茫雪原上插上一些色彩斑斓的旗帜,其中大部分是绿色的,在一片洁白中这几面彩旗非常的显眼,这是蒙古人的传统,在冬天的雪地上插上一些彩色的旗帜可以使眼睛可以聚焦,能有效的防止“雪盲症”的发生。

江淮军最初来到蒙古的时候,除了感觉寒冷以及饮食不适应之外,最大的问题就是大量“雪盲症”的出现,最初以为是雪地反光的因素,邝海山给士兵配备了大量的墨镜,但是效果几乎没有,依然是大批“雪盲症”患者被送进了野战医院。

军队的医官对这种情况也是束手无策,后来还是土默特的驸马张书阳从蒙古人那里找到了治疗和预防的法子。患病的士兵,用熬煮过的鲜牛奶滴眼睛,不出三五天就会痊愈,然后每次雪地训练的时候,都要插上五色旗帜。邝海山等人刚开始将信将疑,总觉得插几面旗帜就可以防止“雪盲症”,简直是太匪夷所思了,但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试验了一下,却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士兵患上“雪盲症”的由最初百分之九十五,降低到了不足百分之五。

雪地里,张书阳带着一个团的士兵正在穿着白色军服戴着防风护目眼镜的江淮军骑兵纵马飞驰,不过他们训练的科目不是劈杀也不是马上而是拔铁路的道钉,切断电话和电报线路。

张书阳在先遣军出塞北的时候不过是连长,现在已经升任蒙古骑兵混成旅的旅长,不足一年的时间坐着火箭升官,军衔也由上尉变成了少将,又娶了土默特公主乌云珠当了老婆,成了土默特的驸马,也是未来的土默特大汗的唯一合法继承人。

人生得意如此,夫复何求?

但是他心里还是有不爽的地方,那就是目前的训练方法令他很难接受。骑兵一直是贵族兵种,享有崇高的地位。在他们的心目中,马上交锋就是要刀刀见血,凭借战马的速度和冲击力,钢铁的碰撞和鲜血的奔涌,才是骑兵永恒不变的咏叹调。

可是现在的训练,几乎全是破坏敌方的电力、供水、通信、运输,以至于有人开始嘀咕:“挑铁道,拔电杆,就差海中去翻火轮船了,要不要每个人身上再贴道神符?咱江淮军的骑兵快成庚子年的拳匪了”

这种声音张书阳也听的不少,以前是骑兵看不上步兵,现在步兵倒是牛气冲天,骑兵倒成了小二了,真是报应来的快

江淮军首重军纪,他心里郁闷却又无法违背命令,只好每天捏着鼻子带领士卒还得装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真是憋屈的狠

尽管骑兵们心里不爽,但是训练却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几乎每个人心里都已经明白,江淮军和北洋肯定要在最近开战了一山不容二虎啊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这是江淮军的信条,已经牢牢的镌刻在每个官兵的心上。何况训练的时候伙食也会好不少,锡林郭勒的羊肉可是又肥又美,蒙古的羊那是喝着山泉水吃着中草药长大的,比内地羊肉不可同日而语。

张书阳端坐在土默特大汗送给他的河曲踏雪乌骓马上,戴着黑色的护目风镜,环视着训练中的士兵。骑兵们飞快的掠过雪地,然后跳下马,取出汉风I型步枪的钢质刀鞘,配合短刺刀,瞬间一把钢丝钳子就组装成型,在雪地里匍匐着剪断铁丝网,像猴子般爬上电线杆,截断电话、电报、输电线路。

另外一批士兵则在训练在铁路下埋藏炸药,雪地上铺设的铁轨被他们轻松的掏空路基,塞进了被油纸包裹着的烈随着远处的电钮压下,一段铁路被炸飞上了天空。

张书阳对这个训练成果还算满意,毕竟这里还有不少人是蒙古的牧民出身,刚开始的时候连汉语都不太能听懂,更别说完成各种技术动作了。

现在起码的技术动作都能顺利的完成,而且他们的马术要远远好于来自安徽的骑兵。

草原上刮过一阵大风,粉状的积雪被风卷起,天地间一阵白茫茫打在脸上生疼,张书阳习惯性的闭上眼镜,却想起自己戴着风镜,不禁哑然失笑,南方人还是不适应这里的气候啊

士兵们虽然被大风吹的东倒西歪,战马也发出哀鸣,但是他们却依然坚持着训练,只要没有命令,他们就不会停下来。

江淮军的军官很多人都和廓尔喀卫队合编训练过,这个喜马拉雅山地民族的传统也让他们深深的受到感染,没有命令战斗就会永无休止。

风搅雪过后,一轮懒洋洋的太阳又重新出现在头顶,张书阳心里暗暗念叨,马上就要开战争已经迫在眉睫

..第二百八十六章 袁世凯的反扑>

..第二百八十七章 提前出台的二十一条

第二百八十七章提前出台的二十一条

日本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就是樱花盛开的日子,看樱花最好的地方莫过于上野公园,这座原封不动照搬英国海德公园的建筑,种植了一千三百多株樱花,正是东京城内看樱花最佳的场所。 。和同为皇家园林的海德公园不同的是,上野公园没有象征着民主、自由的“演讲者之角”,反而在名字前面加上了御赐二字。显示出东西方的两个岛国,截然不同的制度和文化信仰。

园西南角有一个湖泊叫“不忍池”,还有个中文的名字叫做“西湖”。这西湖满池荷花,垂柳夹岸素为人们争游的去处,也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其实在日本园林中,取名“西湖”的比比皆是,显示出日本文化受中国影响之深远。上野公园的西湖也因为这个名字颇受旅居日本的华人青睐。清朝第一任驻日公使何如璋,公使参赞诗人黄遵宪,以及清末民初著名的“四大和尚”之一,被称作“**和尚”的苏曼殊,都有咏叹的诗,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是苏曼殊写的:

春雨楼头尺八箫,

何时归看浙江

芒鞋破钵无人识,

踏过樱花第几桥。

走在人头攒动的上野公园,扑鼻的是樱花的香气,令人心旷神怡,一个神情恬静的老者穿着一套平常的灰色吴服(和服中的普通品),拄着手杖游在他身后是一个气势颇为慑人的圆脸老人。

穿吴服的老人看似平平常常,但是却将身后那个魁梧的老者的气势压的死死的,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日本政坛炙手可热的山县有朋元老,圆脸老者是他的门生寺内正毅大将。

山县有朋停在一尊铜像前面久久不愿离去,过了片刻叹息一声道:“日本再也没有西乡隆盛这样的豪杰了”

这尊铜像正是明治三杰中的西乡隆盛的塑像。明治三杰的下场都不怎么好,木户孝允英年早逝,只活了四十五岁,大久保利通则死于暗杀,年仅四十九岁,最倒霉的是西乡隆盛居然被裹挟进了叛军,发动了反对天皇的“西南战争”,而逼得他自杀的就是眼前的山县有朋元老。

“几历辛酸志始坚,丈夫欲碎愧瓦全;我家遗法人知否,不为儿孙买美田???西乡君的高风亮节,是我辈的楷模啊”山县有朋抚摸着铜像,念起来西乡隆盛的那首著名的汉文诗。

寺内正毅一脑门子官司,正想向老师讨个主意,可山县有朋却对政治绝口不谈,反而拉着他跑到上野公园看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