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弹幕非要我登基(512)

【可惜了,现在用的都还是木头做的纺织机纺纱机,多采取手工作坊模式,生产效率太低了,现代一台大型全自动织布机能顶他们这种手工作坊几百人一天的量,甚至更多。】

……

生产效率太低?

周嘉荣看到这几个字内心震惊得无以复加。

一匹布等于十丈,也是就三十多米,够普通的几口之家一年做好几身衣服了,这还不够吗?要知道若是农家妇人织一匹布,少则数日,多则数十日,因为每道工序都得一个人来。

不过等看到后面一台机器一天就能生产几百匹布时,周嘉荣不说话了,这确实没法比。

但他的思想和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这就是廖绮兰说的现代吗?也是,都能造天上飞的飞机,几百米的高楼大厦,这区区织布机对他们而言,更应该不在话下。只是当初廖绮兰说的太过宏大,离他们的生活太远,周嘉荣听后也无法想象。倒是弹幕的话能够让人更直观地感受到两个世界的巨大差距。

周嘉荣咽了咽口水,无比庆幸自己走了这一遭。

因为弹幕的提醒,周嘉荣织坊前所未有的感兴趣,参观完之后又问叶和通:“我能去其他更大的织坊看看吗?”

一是好奇,二也是想着能不能刺激弹幕,透露更多的信息给他。

叶和通当然不可能拒绝,笑道:“小人这就安排,三少爷请随小的来。”

叶和通将周嘉荣带去了杭州府另一个大商人的织坊中参观。这家织坊面积是纪天明织坊的两三倍大,女工数百人,规模甚大。

带他们参观的管事一一讲解织坊的程序,要将棉花纺织成布并不简单,需要六七十道工序,织坊将这些工序拆开,由专门的人负责,弹花、纺线、打线、浆染、沌线、落线、经线、刷线等,每个人专门负责一项,这样长期做一件事,速度自然提高了许多。

而且周嘉荣还了解到,这些织女多是附近的乡民或是城中平民家的女子,也没卖身给织坊,只是在织坊做事,一个月三钱银子,一年下来便是三两多银子,不少女子都抢着做。

随后,周嘉荣也参观了这家织坊的机器,基本上全是木制,与纪天明的那个织坊没什么两样。

可以说,两个织坊,除了规模大小外,其他都大同小异,弹幕自然也没冒出来。

周嘉荣有些失望,不过今天已经有不少意外的收获了,若是不到江南,他完全不会知道大齐的纺织业已如此发达。

离开织坊后,周嘉荣问叶和通:“有没有办法提高纺织效率?”

叶和通原是帐房先生,后来纪天明去京城才将产业都托付给了他,他对生产一事虽有了解,但并不精通,一下子被周嘉荣给问住了。

“这,三少爷,回头小人问问织坊的人。”

周嘉荣摆手道:“我只是随便提提,不若织坊可以想办法鼓励织女们提高效率,增加产量,改进织布机,若有表现突出者,可提拔为管事或是奖励一定的银子。这个你看着安排,我也不懂织布。”

叶和通见周嘉荣很讲道理,也没一下子就要求他们每日要增产多少,松了口气,认真思索周嘉荣的提议后道:“三少爷所言甚是,回头小人拟个方案出来给少爷您过目。”

这可是太子殿下,若能得了殿下赏识,说不定他这辈子也能谋个一官半职,光耀门楣。

因此哪怕周嘉荣只是随口一提,叶和通也非常重视,当即就将这事给放到了心上。

——

周嘉荣的计划是到江南后,从织坊中带一批布扮作布商到漳州府卖布。

这样押送布匹的人员众多,还可以用雇佣了镖师的名义,携带一批乔装的亲卫同行,以保障他的安全。

本是打算准备好布匹和马车就出发,但因为弹幕的提醒,周嘉荣决定多留两日,在城中多转转,看能不能有什么新的发现。

江南与京城又有所不同,商贸极为发达,城中小手工业者繁多,种类五花八门,还有专门的行商到此收购货物,运往外地售卖。

不过形成规模经营的还是只有纺织业,其他多是单门独户或是雇佣了几个学徒之类的,完全没法跟纺织业相比。

周嘉荣转了一圈后,隐约有些明白弹幕为何会说纺织业是工业的开始了。

相较于其他手工业,纺织业的总需求量更大,生产出来的商品方便储存运输,而且其不受时令的限制,工序虽复杂,但并不难,拆解开来,认真学习,几天便会,很容易推广。不像木工、雕刻、冶炼等都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才能入门,没法在短时间内训练出一批熟练的学徒。

因此其他的手工业基本上都没形成规模生产,目前也很难形成像纺织业这样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