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404)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如今限制进士的人数,却大量使用太学生。他们以吏入仕,可以深刻感知官场生态,任满考试合格,就可以转为官员,从县令做起,一步步往上升,当时年龄也不算大,称不上前程锦绣,但也前途光明,自然会有学习和工作的动力。

太学生们高兴,朝廷也很高兴——太学生大多是秀才,举人都是少数,还有很多人是直接开后门走关系进来的。他们即便做了官,也还是当初的身份,秀才免80亩,举人免200亩,想想这可以节省多少赋税!

这样物美价廉的太学生,一定要人尽奇才物尽其用啊!

当然,为了确保官员队伍的质量,就必须擦亮国子监的金字招牌,确保太学生的素质。

商辂提议:“从今以后,除了落第举人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其他令各级学校按照名额推荐。进来之前要先考试,不合格的打回原籍;在监期间,要严格考教;离监之前,还要通过统一考试,不合格的还是不能授职。”

汪舜华点头,加了一句:“在边疆或艰苦地区任满三年、在一般地区任满六年,就可以授官七品;以后晋职晋级,与进士相同,不受出身限制。”

其次,是整肃学政,也就是淘汰不合格的生员与提学官。正在推进的土地清理中也强调了这一点,那些表现差、不纳税甚至煽动闹事的,该罢免就要罢免;如今,还要对学风作风文风不端的进行清理整顿。所有在校生员,包括廪生、增生和附生,凡是年力老迈,文词多瑕疵者,一律辞退;所作的文章词风有风格怪诞、不遵制度的,立即将其革退;凡涉国家律法及有伤风化、肆意攻击朝廷典章制度和国家大臣的,一律革退。

说到这里就很清楚了,胆敢肆意攻击改革、说怪话、唱怪调的,都给我刷了,别到北京来碍眼!

此外,命礼部会同都察院对天下提学官进行考核,不合格者改任他职。

再次,是对官员任用进行调整。京官重于地方官,这是再明白不过的潜规则。此前除了三鼎甲直接进翰林院,选了庶吉士之后,剩下的先选科道言官,剩下的发配地方;历史上天顺之后更是形成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传统。

当然汪太后看重地方经历,下旨除鼎甲庶吉士之外的新进士必须地方任职。

如今正式明确:非历州县者不得升科道,部属非历郡守者不得升列卿;列卿非历行省不得入内阁;凡京官自五品以下有未历外者,许吏部亦量推补守令,以习知民事。

也就是说,没有主政一方的经历,就别想在中央能够独当一面。尤其内阁,我这里要的是知民情能办事的官员,不要那些只能磨嘴皮子的嘴炮或者花前月下的才子!

——按照这项规定,言官们基本上都要到地方去历练一番。

汪舜华对商辂的提议很满意,他虽然在政治上偏保守,但也不完全是坏事。现在是改革,不是革命。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否则一味的狂飙突进,搞不好就散架了。一个班子,总是要改革派稳健派相互配合,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各个层面的积极性。

只要不是完全食古不化,就可以也必须为我所用,何况历史上有名的贤臣。

汪舜华看商辂的表情带着笑意。

第182章 恩威并施

十月初,前往河南赈灾的李贤回到北京,奏告了开封水患的处理情况。因为朝廷及时拨付了大批粮食,再加上瘟疫防治到位,虽然也有伤亡,倒是没有发生大规模死人事件。

汪舜华松了口气,她是不相信天人感应的,只是在这种时候,很难不被人拿来做文章,说上天对你的政策不满意,还不赶紧改回去!

到时候面子是小,几年的努力全白费,那才叫欲哭无泪!

李贤还特别提到了:“在这次疫病防治中,通许王出力很多,不仅捐献了大批草药,还搭建了许多临时避难所,带领侍卫家人前去救济。”

犹豫了一下,看汪舜华并没有不快的意思,他接着往下说:“早在正统六年,通许王就开办惠民施药局两处,为百姓免费施药治病,人称通许善首;前几年又在宋遗宫后花园扩建药田120顷,将亲手组织种植、栽培、收获、炮制之药派发各需之地。”

汪舜华很是感叹,也就和阁臣们商议一件事:“去年削藩,8位藩王犯罪夺爵,3位藩王无嫡除国,其中周王、赵王都是元后嫡出,赵王系曾经造反不说,周王系名声是真的很好,何况去年受到了那样的冲击,也老老实实。现在人马上就要到北京了,就算他什么都不说,朝廷也应该旌表,用以安慰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