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481)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这回除了按照惯例送这些资料,还要求各级官员递交述职报告,尤其是土地清理的情况。

吏部会同都察院加班加点进行对照考核,最后认为左布政使张文昌等1212员年老有疾,知府李琏等213员罢软无为,还有多人俱犯赃。令老疾者致仕,罢软者革了功名,才务不及、浮躁浅露者降职,有赃者罢移送督察院问罪。

罢软者的处理,比规定的重了很多,以往都是冠带闲住的。

既然你不干活,那就别想吃饭——一个进士,朝廷每年免除田赋就是120两!

大家心里清楚,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办差不力的。此前已经处理过不少,但是总有人心存侥幸,想着糊弄过去。

门也没有!

朝廷这样较真,下面也很卖力。

中原地区的土地清理工作基本完成,扫尾的扔给南京,成国公朱仪已经奉旨坐镇;今年要对边境地区,也就是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进行验收。这些地区民风彪悍,尤其还有少数民族,必须要严防勾结,丝毫不能大意;尤其去年已经有了不安的迹象,是地方拼命按住了,所以今年的京察,也没让他们来。

因此派出了以英国公张懋、定国公徐永宁、安国公世子于冕、武定侯郭昌、泰宁侯陈泾、西宁侯宋让、清平侯吴玺、武平伯陈能、襄城伯李瑾和户部右侍郎丘浚、刑部右侍郎林聪、工部左侍郎赵荣、右都御史钟同、右副都御史余子俊等重臣出京,会同地方共同办理。

去年到安南出使的沐琮接旨直接前往云南,汪舜华其实还真没有过度使用童工的意思,只是想让孩子先去见识一下,知道世道的艰难。

她没有想到,沐琮的天才会超过她的想象。

二月初九,正式命安国公太保谨身殿大学士于谦、太子少傅武英殿大学士李贤主考会试。

新贡院经过赶工,终于在去年腊月底前完工,将预先订购的桌椅家具塞进去,就可以使用了。

——过年前,汪舜华带着于谦等人亲自去看过,于谦等人其实有点不习惯,但汪舜华一下子找到当年的感觉,感动的差点流泪,她甚至坐到案前,做出奋笔疾书的姿态。

众人都笑。

此前顺天府乡试,因为馆舍尚未就绪,汪舜华下令就在顺天府学进行,当然其他不能参加考试的学生就只有暂时回家温习。

今年的会试很顺利,当然监考的考官很多。一万多举子,满满的坐了220多间考室,动用了各部门将近1000位监考官,当然其中有不少是国子监、宗学和军校的人员。

当各考官从于谦手里接过试卷袋,到各考场,随机点选两名考子查验密封情况、签字认可,拆封发放试卷以后,明远楼上的钟声响起,大家开始答题。

以前参加过会试的人在心里感叹一句“现在的条件真是比以前好多了,汪太后是真的爱惜人才。”

当然也有的考生有点小小的不适应。

但是会试毕竟圆满落幕,大家高高兴兴的进考场,轻轻松松的出来——就算劳累,也不是身体上的。

没有人会知道历史上的这一次会试,发生了惊天的悲剧,所以会试发榜后,会有很多没见过的新面孔;当然,因为各种原因,很多人失去了考试的资格,一些人没能登上历史的舞台就匆匆谢幕。

三月初一日,在奉天殿举行举行殿试,200名贡生走进紫禁城,一如制度。

以于谦为首的一批重臣参加读卷。历史上这一科的状元彭教在最后时刻才拿到了会试资格证,心情大打折扣,虽然同样榜上有名,但因为答卷不符合上意,名次不很靠前;探花罗璟则拿到了传胪;榜眼陆釴也位列二甲。

一直待在翰林院和重臣们接触、又曾经到地方调研的李东阳自然近水楼台,蟾宫折桂,他今年才十七岁,是这一科年龄最小的,连续两届状元都是翰林院秀才,不仅翰林们高兴,连汪舜华都觉得脸上有光。

礼部左侍郎倪谦的儿子倪岳顺利摘到了榜眼,湖广华容士子刘大夏摘得探花,汪舜华对他有印象,传统意义上的好官,但是被后代人骂到飞起——传说就是他烧了郑和航海的资料。不管是不是真的,这回他肯定没机会。

刘大夏字时雍,号东山,湖广华容人,年二十八。历史上官至兵部尚书,与王恕、马文升合称“弘治三君子”。

只是十几位踌躇满志的宗室最终颗粒无收,多少有点沮丧:果然泱泱大国,人才济济,还需要好好刻苦努力啊!

循例赏赐了银子,状元带着新进士上表谢恩,诣国子监、文庙行释菜礼;就开始授官,当然是针对一甲进士的,李东阳授翰林院修撰,倪岳、探花刘大夏授编修,参加两朝实录的编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