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534)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这六座桥为里六桥,与苏堤外六桥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合称“西湖十二桥”。自此西湖复唐宋之旧,而且方便了南北交通。文人墨客欣喜若狂,纷纷吟诗作画。

还有一部分淤泥,除了拓展和堆筑湖中的湖心亭,还堆叠成另外两个湖心岛。一个是当年苏东坡留下的三潭。三塔在明朝开国初年毁于兵燹,如今在放生池外筑成外堤;并重建了三座瓶形石塔,三塔高均高一丈,呈每边二十一丈的三角形。南北连以曲桥,东西系以柳堤,面积近100亩。

此时的小瀛洲,不仅有环形的堤埂和堤内的放生池,池内又有小岛,环堤自东西有堤与小岛相接,自南北有桥与小岛相连,整体恰如一个田字,形成了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奇景。洲上亭、榭、楼、台,石桥曲折有致,漏窗空灵深远,花木扶疏,倒影迷离,置身其间,有一步一景,步移景异之趣。

剩下的淤泥堆叠成另外一座新的8亩左右的湖心小岛。上面种植了大量的牡丹和月季。全岛笼罩在郁郁丛林下,绿茵茵,碧油油,犹如碧玉盘中闪烁着的一块晶莹翡翠。

此外,就是对历史上有名的建筑进行修缮复建。全面整修岳王坟和祠庙,使其更加庄严肃穆,同时增设了秦桧等四人的裸身跪像。沐琮手书那副“青山有幸”的对联,悬挂在祠里。此地位于栖霞岭南麓,入秋后,栖霞岭上红枫似火,望之如霞。岳飞一片碧血丹心,换来离离墓草映栖霞,为西湖湖光山色增添了一份厚重。

宋朝的望湖亭,建跳出湖面的石平台,台周围以栏杆,旁构水轩,可风可月,兼可肆设席,方便上演笙歌剧戏。

这次整治之后,西湖恢复到唐朝时的规模,约10平方公里。

当然最受读书人关注的还是报恩寺改建浙江省图书馆的事。

整项工程,在建极九年三月完工,西湖不仅完全恢复宋朝风采,而且焕发新的光华。

离开杭州前,沐琮召集了大量文人雅士,会同浙江和杭州各部门的官员,畅游西湖。

江山如画,文人雅士的称颂也多了几分真心。

望湖亭上正演着《满江红》,这是杭州等地长盛不衰的曲目,还衍生出无数的戏曲小说;台上演员“还我河山”的疾呼慷慨壮烈,沐琮则带头唱起了由乐府谱曲的《满江红》,千人唱,万人和,一时山林为之震动,湖水为之荡波。

和杭州并称“人间天堂”的苏州,同样在进行彻底的整治。

比历史上早刚好三十年,还是徐贯来到了这里;这回没有工部左侍郎的身份,却是作为徐埕的得意门生担任总工程师,辅佐信国公。

徐贯字元一,淳安蜀阜人。景泰四年举人,景泰八年进士,授兵部郎中。

徐贯深刻认识到,苏松河的水灾不止是天灾,更有人祸。说到底,还是豪门大家强占河道,导致行洪泄洪能力下降的老问题。

到达苏州后经过考察,徐贯下令:“凡是建在河道上的违章建筑,限期内必须全部拆除。”

有汪太后的撑腰,徐贯拆违章建筑很卖力。不到半年,苏松河流域的清淤工作全面完成;但徐贯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奏请朝廷,开挖了数条运河,将苏松江与附近的几条水域连接起来。为了控制水的流速和流量,他设计了拦水闸与蓄洪水库,有效解除了肆虐太湖地区多年的水患问题。

这项工作安排好了,汪舜华又打起精神料理军屯的事情。

军队的土地相对比较集中,组织也更严密,因此进度很快。从五月底开始,相继接到各都司上报的数据,和去年上报的一对照,清理结果是很明显的:在编人口少了20%,土地多了30%.

数据报上来,梳理完成,已经五月底,然后就让大家互相查,这个还是分片区进行,片区内交叉检查,一边琢磨着以后该让哪个勋贵带队下去检查。——这些都是由于谦组织,这两年他就主要操心这事。

今年是乡试的年份。明朝从北京到南京,水路大概二十天左右;因此,汪舜华循例在七月初宣布应天府的乡试考试官,确保他们八月初一左右渡江抵达南京,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当然此前各省乡试考官已经陆续出发。

南京贡院已经修缮完成,有资格参加考试的士子高高兴兴的进去参加考试了,没资格的就只有望洋兴叹;好在隔壁的南京国家图书馆已经开馆,可以进去观书了。

第232章 好学生白昂

此时,汪舜华更关注的,其实是开封,徐埕正在那里治理黄河。

这两年黄河暂时消停,但对于这条母亲河,朝廷上下都不敢有丝毫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