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612)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有这些猛人坐镇朝鲜,相信那里很快可以恢复秩序。

当然不管是布政司还是各地,肯定都大量缺官,没关系,朝鲜的官员杀了一批,也还有一批能用。等过了吏部的考核,再拿他们补充,否则全是空降部队,到了也是两眼一抹黑,下面怨念深重更不好开展工作。

这些人离京之前,汪舜华专门在文华殿召见,除了说老了的廉政谈话,重点是朝鲜半岛的治理方略——李朝的一应典章制度,全部废止并收集整理;土地清理还在进行,以后你们到任,还要强力推进;对于不愿依附的遗民故老,就以编撰《朝鲜史》为由加以延揽,相信他们会同意的。

范广就在朝鲜,林聪、林鹗等磕头,出来又到内阁辞行。于谦就各方面工作作了细致周到的安排部署,商辂没有说话,李贤补充了一点:“要立刻禁止他们使用朝鲜文字,普及汉语;但是你们要派青年学生学习这种文字,把握其精髓。”

前半句不用说,林聪等人都明白——书同文是统一的重要标志,如果文字不统一,即便是一个国家,也没有共同的文化基础;但是后半句有点不大明白,朝鲜语有什么可学的?

李贤介绍:“此前,朝鲜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以汉字为书写工具。十里不同音,何况起源完全不同,因此朝鲜语和汉语完全不同,使用汉字记录朝鲜语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能够学习和使用汉字的多是贵族阶层,普通民众多为文盲。”

为了解决书写文字的问题,促进文化的交流发展,正统八年,李祹组织以郑麟趾、申叔舟、崔恒、成三问等一批优秀学者,在朝鲜语的音韵基础上,又到国朝学习音律学,颁布了《训民正音》,意为教百姓以正确字音,也就是谚文。

这种文字具有简单精确的特点,前几个月程敏政跟着黎淳前往汉城劳军,发现了这么个东西,只用了半个时辰就学会了;于是带回来交给岳父。

李贤本来没有兴趣,不过小俩口办完正事说起海外办差的经历,敏政就把这东西拿出来。李莹觉得很有意思,第二天敏政去上朝了,她还拿出来研究。正好三岁的长女月华跟着她学着认字,看着这些长得差不多的奇怪文字,李莹就很耐心的教她,这一教不得了——往常很难记住的字,小丫头很快就记住了发音,当然发出来的是朝鲜音。晚上敏政回来,高兴地亲亲抱抱举高高,夸闺女真聪明。

李莹把这件事告诉父亲,李贤也就来兴趣了,抽空逗外孙女,月华就炫耀的跟他说这些字朝鲜人怎么说,李贤发现确实很有用——只要在汉字旁边注音,哪怕不去看汉字,他都能很容易的拼出来。这种文字只有28个字母,其中元音字母11个,辅音字母13个,确实比中原地区切韵容易,就算小孩子都能在几个时辰内学会。

有这样容易认知的文字,即便占领了朝鲜,如果不能迅速普及汉语,文化认同感也很难迅速完成。但是汉字说实话,读写是一件麻烦事,就算本国,文盲率也高的惊人,当然不可能优先发展朝鲜的教育事业。

怎么办?只有双管齐下,先把这种文字给废了,禁止在市面上出现,估计过些年就没有人认识了,毕竟是表音的文字,不像象形文字,就算不知道它念什么,大致也能猜出什么意思。

废除朝鲜文字的阻力并不算大,因为这种文字本身刚产生使用20年,而且并不受重视——李祹本身就不将之视作正统文字,仅仅作为庶民使用、方便进行精神统治的一种工具;而且儒臣普遍不支持,大家担心有了朝鲜文后会影响儒学学习和自身利益,指责这是以夷变夏、甘于与落后民族为伍的错误行为。历史上燕山君还因为大臣用朝鲜文写作攻击他而禁止使用朝鲜文、烧毁朝鲜文书籍。因此,这种文字在相当漫长的时间里充当的是非主流。

既然是非主流,主流要惩戒你就得受着,何况现在明朝要用夏变夷,引导你们融入和变为中华正统文化,你敢不听?

当实力不济时,你的一切都打上了原罪的烙印,想要搞文化输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当你傲立群雄之巅,自然就有巨大的向心力,你的一切都是光明正确,哪怕放屁也有人来吹成彩虹,一个眼神就足够无数人解读,随便说点什么都能给你解读成微言大义。

这在几千年来,更多地应该是一种常态。

当然,林鹗等人前往朝鲜,要做的并不是这一件事。事实上,朝鲜虽然号称“小中华”,但毕竟和中华还是有很多区别的,尤其因为先天地理环境限制,资源有限,因此不仅典章制度还是风土人情,都和中华有很大的差异。最直观的——在父权社会,他们不是从父,而是从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