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656)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皇帝很高兴,汪舜华也认为忻王很有心。

此琴音色洪亮清畅,甚得皇帝喜欢,坊间一时仿作成风,号称“洛象式”。

次日行盥馈礼,宣告大婚圆满完成。

第282章 千秋史笔

毫无疑问,皇帝大婚不仅标志他的人生进入另外一个阶段,也标志着朝廷进入另外一个时期,微妙的时期。

当次日汪舜华再次出现在朝会上时,群臣终于按耐不住,纷纷出班奏表:“皇帝已经大婚,太后应该还政于皇帝!”

汪舜华淡淡的看着下面群情激愤的臣僚,转头看着皇帝:“我也想早点回宫含饴弄孙,只盼着你能早日接管这天下才好。”

“当年汉宣帝教育儿子:‘汉家自有制度,以霸王道杂之’;自古明君治国,皆是儒法并用。以儒家的仁政礼教之说佈于外,而以法家的刑名法术之学藏于内,外儒内法。”

“否则只想以礼治国、以德化人,那是缘木求鱼、痴人说梦。一些书生,不通时务,偏好以古非今,总以为古人皆是,而今人皆错。倘若果真如此,也就没有今天了,可见古人也不全对,今人也不全错。”

“这些年你管着礼部,群臣都夸你熟谙礼法,但我以为还不够。孟子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光有善心却不去施行,不可能达到仁政的目的;仅有法律而不执行,也不可能天下太平。”

“从明日起,你便接管刑部。等到你能做到‘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那么就真的太平在望了。”

和想象的还有差距,但好歹又接过了一部分权力,皇帝虽然不十分满意,到底答应了。

汪舜华回头批准一批科学院、文林馆的任职名单。只是在宋宝林的名字前犹豫了一下。这是一个十八岁的青年俊秀,苏州吴县人,幼年随父亲到北京抄书,父亲去世后,和母亲流落京城。他书法出众,文辞俱妙,却没应过科举、不入官学,反而喜欢戏剧,去年凭借《贩茶记》一举成名。

这故事在江南传的倒挺广,只是汪舜华依稀记得在三言二拍上看到类似的,想来还是这些年贸易兴盛,所以故事很多。

故事本身很简单,就是女扮男装朝夕相处七年最后真相大白的故事,回过神来的男主李英向女主黄玉凤求婚,玉凤却断然不肯,于是男方苦苦追求轰动南京的故事。

镇守南京的成国公朱仪,性格儒雅,品行端方;但这几年一直为官民关系,确切的说是朝廷和士子的关系头疼。无他,前些年的土地清理实在得罪了太多人,连带他挨了不少骂。

现在,他感到机会来了。

于是在成国公的劝说和主持下,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事情传到北京,汪舜华很是赞赏,以为成国公办了件好事;次年他如今述职的时候,还特意叮嘱:“这样郎才女貌佳偶天成的美好姻缘,可以多促成几件;那些怨偶倒也不妨拆几桩。”

成国公叩谢。

因为太后表扬了,事情在北京也传开了。宋宝林听说了这件事,于是编成一出八幕剧,很快风靡开来。成国公成为当代第一个在戏曲舞台上露面的朝廷重臣,多少有点让人意外;自此以后,反映当代生活的戏曲也就越来越多,而且其中不少有知府、布政乃至更高级别的重臣出面。

只是汪舜华想到召见宋宝林的时候,觉得此人眉目清秀,但喉结不够突出,她心里有数,到底落了笔。

能走到哪一步,看她的造化吧。

皇帝的婚事刚刚完成,接到了鲁王泰堪的讣告,享年63;王妃赵氏几个月前也去世了。泰堪被追封为惠王,世子阳铸三年后袭位。

紧接着,体仁阁大学士岳正去世,追赠太傅,谥文肃。汪舜华很是难过,岳正博于学问,风骨峭劲,堪当大任,今年才54岁,居然就撒手去了,想来是太过操劳的原因;没两天,兵部左侍郎杜宁去世,后事也要料理。

经过商讨,礼部尚书杨守陈接任体仁阁大学士。吏部右侍郎叶盛继任礼部尚书,福建按察使马文升任吏部右侍郎;刑部右侍郎滕昭转左;督察院左副都御史原杰任右侍郎。

马文升字负图,别号约斋,钧州人。景泰二年登进士第,授御史。

中秋节前,瑞亲王申鈘献上了他修改后的小说《唐史演义》。这书三年前他就呈上来过,说是:“如今各种稗官野史极多,却虚虚实实,以致谬种流传;臣写此书,正是要正本清源。”

汪舜华看了,基本上大的小的历史事件确实都是出自正史,史实性比起“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三国演义》来要强得多,当然文学性肯定要逊色一些;人物形象也很契合目前世人的固有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