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657)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汪舜华不用想就知道瑞亲王在想什么,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不过确实是本不错的科普读物,毕竟二十四史太厚重,有了这本书,对唐朝的盛衰兴替会有大致的了解。

于是很是平心静气的和他探讨过:“书不错,但还需要完善——里面还是简单的把治乱得失归结为君主个人的贤明昏庸,不能说没有道理,但还是不够,还要注意当时的社会环境、典章制度;重要的历史人物尤其是帝王,也不是一个黑白善恶能够概括的,要看得失功过,也要看主流支流。”

“别把武后写的那样不堪。她如果真的那么不堪,把王皇后萧淑妃砍断四肢放进酒坛子,这两个女人能不能活下来先不说,当时还在的唐高宗又是什么人?安定公主出生之时,高宗已经决心废王立武,为此曾经亲自去求长孙无忌。武后既得高宗这样的宠爱,后位唾手可得,为什么非要扼杀自己的女儿?难道宫里那么多婴儿夭折,都是被人扼杀的不成?”

“没有谁把坏人两个字贴在脑门上。别人看了,我的妃妾贤良淑德,才不是吕武那一类的,所以不必防备;可知道吕武一开始也是贤良淑德的。王皇后不能生儿子,武媚娘能生;王皇后不愿意亲蚕,武媚娘积极行动;王皇后自恃美貌家世,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武媚娘出身寒门,温柔婉顺;你觉得高宗该喜欢谁?该信任谁?”

“唐朝皇室父子相疑,高宗身体不好,又不愿委任太子自己做太上皇,偏有个能干的老婆,又不能篡权,可不就倾心委任?——高宗去世的时候都快六十了,武后比他还年长,他能想到老婆会抢儿子的皇位?”

“也别只骂武后,李显是高宗册封的皇太子,长子李重润出生,高宗甚至将年号改为永淳,还破天荒地将这个襁褓中的婴儿立为皇太孙。可以说天人归心,天时地利,怎么继位不到两个月就被母后废除,满殿忠臣没一个为他说话,连裴炎也赞成废黜皇帝?不就是他要把天下交给韦玄贞吗?他是不是真这么想的有什么要紧,重要的是朝臣还有出路吗?”

并不全是汪舜华突然良心发现要给武后昭雪平反。这些年来朝野舆论纷纷将她比作吕后,不仅污蔑人品,还要污蔑智商;更重要的,是提醒皇帝和朝臣,不要胡思乱想,节外生枝——当时李显三十,有前途,有名分;武后已经六十,李治也就是让她在皇帝不能决断的时候帮忙拍板。这个时候,李显但凡脑子正常一点,摆出孝敬母亲、优待朝臣的姿态,谁会拥戴武后?是嫌日子太好过了想找点乐子吗?可你要把天下给你老丈人,你妈怎么办?你祖宗怎么办?我们怎么办?——掀了你丫的!

天下迟早是皇帝的,但是不要太心急,不要想着马上就君临天下,也不要想着火速提拔培植势力,否则我能容忍,朝堂上也有想搞事的。

瑞亲王其实已经做好了被发作一场的准备,不过打了个擦边球,应该也不会过度为难他,没想到太后居然认认真真的和他讨论起史书的撰写来。他不敢托大,老老实实听了,回来一想,似乎又是那么回事——主要是历史本身就已经够惊心动魄,老老实实的照着写,谁也不能挑出他的毛病。于是回去又把几本唐史翻了几遍,然后开始下笔。

瑞亲王还在滔滔不绝:“臣著此书,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逸闻为纬,不尚虚诬”;汪舜华看了,端的当得起“无一事无来历”,很是高兴:“这书写得好。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最好的教材。我想不仅皇帝读了这书,会有体悟;天下士子也会有所收获。”

于是下旨让春晖文学出版社刊刻,并重赏瑞亲王。

瑞亲王叩谢。

皇帝看着书,久久不说话。

汪舜华却很是感叹:“老朱家不是没人,只是被圈养得太久了。孟夫子说得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她想到了近代的史学大家蔡东藩先生,在饥寒交迫颠沛流离中写出了皇皇巨著《历代通俗演义》,堪称“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如今蔡先生尚未出生,不知道明朝可能产生蔡先生一样优秀的历史通俗作家?

于是勉励瑞亲王:“当年司马光等著《资治通鉴》,以期能够教导后代君主。这部书虽然尽心尽力,但还称不上尽善尽美。司马光为了达到教导的目的,任意笔削甚至曲解,歪曲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反而失去了教育的意义。我是不信哪个皇帝真冲着昏君去的,也不相信贤臣奸臣会把忠奸写在脸上,——如今你来写书,叙述历代兴衰,希望你能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历史已经足够精彩了,也可以教诲皇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