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698)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这种土地制度和兵役紧密相连。北魏初年,鉴于北方长期战乱,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这也就是府兵制。

只是唐朝中叶以后,人口增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受到严重破坏,最终被两税法取代。

而今,明朝在新的国土上施行均田法,与历史上的有所不同:只需要缴纳田赋,不需要承担兵役;而且授田有严格的时间要求,虽然最初领的土地很多,但以后随着人口的繁衍,国家也不会分配新的土地,需要你自己去开垦。这些新的耕地,头年免税,次年收税二分之一,三年后正常纳税。如果要逃税——不好意思,没有登记的耕地是无主之田,国家有权收归国有,你看着办。

但光是移民还是不行,还需要融入当地。当然,现在是天朝上国,不可能变夷;而应该让这些原来被称为蛮夷的尽快接受汉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首先是怎么治理——这些人不懂汉语,你说的舌灿莲花,写的花团锦簇,他还是不明白。

儒家道德太博大精深,这些人一时半会儿接受不了,《大明律》同样不行。

好在,有句古话,“大道至简,大巧不工。”

你唾沫横飞的说了半天,不如告诉百姓最简单的,什么不能做,做了就要付出代价。

一千七百年前,汉高祖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赢得了百姓的热烈拥护,从而开创了汉朝四百年的天下。

因此,在新设立的五个行省,二十年内施行的刑法只有三句话: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伤人抵罪!

此外,就是加强教育——这个几乎等于白说,现在中原地区的文盲率都高的惊人,但只要吸引极少数精英,以夷制夷就有了切实的动力;宣传也是要做的,不能逐字逐句的读原文,但可以学习精神——这个就要靠各种小说戏剧了;儒家的行为准则是要遵循的——这也不是那么重要,习惯是不容易改变的,只要不犯法,一步步来;此外,中原地区现在对佛教道家限制的厉害,但是边境地区可以适当放宽。你去讲“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人家未必会听,但是去讲因果报应估计见效很快——尤其配合《大明律》的推广,效果更佳;那些想要反抗的顽固分子,去讲一下“忍耐顺从修来世”,能不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好说,总归比放任自流得好。

何况西北地区曾经是千里佛国,印度更是佛教的起源地,现在把这些拿出来,也容易取得认同感。

当然,考虑到佛家离开的已经太久,道家更是个外来户,朝廷尊重这里人民的习俗,尊重宗教自由。

“百姓可以信教,也可以不信教;可以信这种教,也可以信那种教;在同一教里,可以信这个教派,也可以信那个教;可以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也可以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

下面听着汪太后绕了半天口令,觉得有点头大,但交换了个眼神,继续往下写。

“信教必须遵法。不得假借信教攻击他人、甚至反对朝廷。”

“政教分离。信教传教只能在寺庙里进行;不得利用教法干预官府行政、司法和学校教育;不得插手百姓日常生活;胆敢违抗,不管从前什么身份、与被害人什么关系,一律严惩不贷。”

汪舜华大致提了几点,翰林院和刑部拿去润色了。

此外,最有效的方式无过于联姻。

这事太祖皇帝曾经干过。当年他老人家打着“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起兵,为了减少阻力,他宣称:“只要蒙古人诚心投降,他绝不会横加杀戮。”他也确实这样做了,很多蒙古人选择了投降明朝,甚至效忠明朝,其中极少数人获得了爵位,他们的后代至今活跃在朝堂上,包括重庆公主的驸马永顺侯薛辅。

但这只是一方面,太祖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一是大力汉化。蒙古人必须全部改成汉姓,用汉族人的文字,取汉族名字,说汉人的语言,穿汉人的衣服。二是蒙古女子,不允许和蒙古男子通婚,必须嫁给汉人。如果违反法律,轻则贬为奴隶,重则处死。

但这毕竟是在传统的中原地区实行的,蒙古人毕竟是少数;现在如果在边疆地区照搬照抄,无异于飞蛾扑火。

首先,这些地区的百姓,你叫什么名字、说什么话、用什么文字、吃什么东西、穿什么衣服,朝廷不干预;但不管你想要当官、从军或者受田、经商,只要和政府打交道,就必须要有汉名,尤其要想入仕,各级考试只用汉语,尤其想要走综合管理岗位考进士,范围就是四书五经加律法。不学,就别想当官;而一旦进入体制内,穿什么衣服、行什么礼,都是有规矩的,没有谁给你搞特殊。至于普通人,只能上行下效一步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