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750)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下面都觉得这一步太大,毕竟天文学在十年前是帝王之学,普通人是根本没有资格也没有必要学习的。

汪舜华摆手:“世事无常,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文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不仅关乎历法制定、农业生产,也是人认识世界、认识宇宙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一定不能在天文学方面被别人落在后面。”

下面的算琢磨出点味道:赞玛提欧虽然当众羞辱了太后,但也以自己的狂妄衬托了太后的英明和仁德;更重要的是,他提到的欧洲信奉大地是个球体,无疑迎合了汪太后——至少不是她一个人这么想。

因此,汪太后才能咽下这口气,容忍他继续在眼皮子底下蹦跶甚至恢复了他的职务;否则定他一个大不敬,判下死罪,也没人敢说三道四。

汪太后要高抬贵手,下面的就算有想法也只能憋着,当然对赞玛提欧等人的批判又到了新的高度,只是更多的普通人知道外夷自来信奉大地是个球体,甚至连半径都测算出来之后,难免有了异样的感受。

感受可以慢慢感受,但天文学的进步是看得见的,至少在天文观测方面。

事实上,天文学解禁已经将近十年。

禁地一旦被打开,不管是真心热爱的,还是纯粹好奇的,哪怕是纯路人,也回扭过头瞅瞅;尤其有了望远镜以后,因为造价太高,只能在王公贵胄间流传,更激发了社会热情——上行下效,跟潮流赶时髦,任何时代都一样。

虽然天文学还是有门槛,但基本也等于没什么门槛,因此一时间王公贵族和富商巨贾纷纷到皇店门口排队,甚至一些商人也开始仿造。只是因为成本太高,大家还是宁愿多添点去买正版,说起来这是皇家出品,也很有面子。

只是水晶望远镜的精确度实在很有限,哪怕看见了,大家也有点不太确定,现在有了新的天文望远镜,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就在天文望远镜移交的一个月后,钦天监副贝琳上奏:“发现了几颗星星。”

汪舜华哦了一声,明显有点兴趣。

贝琳小心翼翼的解释:“新发现木星周围有四个卫星;而且土星居然有两个耳朵。臣怀疑土星是由一大二小三个天体组成;只是两个卫星似乎没有绕土星转,而是停留不动。”

汪舜华皱了皱眉头:木星,不就是那个有大眼睛的气体巨星吗?本来想给地球一个拥抱,没想到渣球居然放了一把火把人家点燃了;更别说倒霉的月球,直接被推开了。

汗,想到了哪里去了。

都是上辈子的事情了。

汪舜华暗自一笑,比较物理化学,地理记得的东西还是多一些,当然也有限。对木星的了解基本来自电影和相关科普;土星倒是相对深刻一点——毕竟是自带主角光环的主。

太后没有说话,贝琳心里有点忐忑。

汪太后说是要鼓励探索天文,谁知道她真的怎么想。天人合一——谁都知道汉朝谶纬说兴起,对朝局产生了何其巨大的影响。如今,汪太后真的愿意民间学习天文,真的愿意在天文方面有大的新发现吗?

贝琳是明朝著名天文学家,字宗器,号竹溪拙叟,祖籍浙江定海,今年四十六岁。他幼习儒学,兼通天官之学,后被推荐入钦天监。巨蟹、狮子、天秤、天蝎,这些后代耳熟能详的星座名词,就是出自他的《七政推步》。不仅如此,贝氏家族七代掌管钦天监,可谓天文学世家。

这回汪舜华对汤序等假借天文不满,于是把他调到北京。钦天监是最早拿到望远镜的部门,因此这些年他带着儿子贝利、贝则、贝制和一大群学生老老实实的观测;有了这惊人的发现,贝琳还是不敢马虎——涉及天文学的,没有小事。认真观察了将近十年,尤其拿到了最新的望远镜,确定眼睛没有看错,这才上奏。

这封奏疏一出,自然一石激起千层浪。

汪舜华等贝琳说完了,淡淡的问:“这都是新近发现的?”

话里听不出情绪,贝琳只能老实的说:“已经看到了些年头,只是不敢确信,如今,想来不会错。”

汪舜华转头看着皇帝:“如果真的有了超越古人的发现,那真的是大好事。咱们也去瞧瞧。”

皇帝低头称是。

贝琳低头擦了把汗,这不过是再正常不过的天文发现,但愿千万不要和政治阴谋扯到一起,否则上面两尊大佛打起来,下面这些小鬼真的承受不起。

一个月内第二次踏上钦天监的观象台,汪舜华面色不显,心里是很高兴的——但愿从此后天朝的天文学能引领至少跟上世界天文学的发展,不被人甩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