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宋广告商(328)

作者: 四月葫芦 阅读记录

几位提前听到信,积极筹备起来的广告坊主,当真是被天上掉的铜钱砸了一脸,连忙各自筹划起广告宣传。

除了定价和优惠活动罗月止不允许更改,其他的手段与话术,只要不违反行规,皆可任他们施为。

铅笔之名犹如一阵旋风,顿时席卷京城。

但那些不缺钱帛、自恃品味的士人,将铅笔视为粗鄙,照旧冷眼相待。

——直到有一本奇异的字帖在他们之中悄悄流传开来。

这字帖和寻常字帖全然不同,摞起来厚厚的一册,并非是名人书法的拓片仿本。

前二三十页……乃是一个个单独的笔画。

黑墨格,浅红字,每个笔画都重复一整行,好像是要人按照印记一笔一笔去临摹,其细致程度,简直像是教导小儿开蒙一般。

其余数十张,便是囫囵个的字了,那字迹纤细非常,却又硬朗出奇,是谁都没见过的模样。

再仔细一看,这分明是本“铅笔字帖”!

扉页还画有参考图,是在展示单钩持笔的方法。许多人看过此图方才明悟过来——怪不得他们写不顺当,谁能想到,握这硬邦邦的笔,竟要握得这么深!

字帖中另有一句话,读来便是深深刺痛人心:

“所谓‘善书不择纸笔,妙在心手,不在物也’。”

“唯怠懒者重于正外物,而薄于正自身,此绝非君子立身之道。”

曾大肆嫌弃铅笔难用的士子们,登时被刺得浑身难受,终于坐不住了。

你说谁怠懒?

你说谁不正自身?

真是笑话……区区一支无毛的硬笔,这就用给你看!

--------------------

作者有话要说:

善书不择纸笔,妙在心手,不在物也——语出自此时尚未出生的陈师道,对不起了陈老师!

第152章 文艺之税

就在字帖出现前后,京中的读书人之间,突然兴起了一阵新风潮。

动不动就会有人在诗会、清谈会上显摆起书法来。

明明一群书生聊天聊得正高兴,偏有人“起了兴致”,硬是要写上两句诗词,还不叫笔墨伺候,变戏法似的从袖中掏出一支铅笔来。

他抬手摘掉腊壳笔帽,佯装自然地摆开架势,在纸上刷刷刷就是几行小字——倒确实是比磨墨快些。

硬笔的好处就在这时候显现出来了。

没有软墨粗细浓淡的变化,铅笔字剥离了脂肉,铁画银钩,唯留瘦骨,反倒有种时人最爱的那股子白雪枯梅的禅意来。

那运笔人笑得矜持:“唉……诗兴大发,实在等不得研磨,只能先以此物凑合。献丑、献丑了。”

嘴上说是献丑,分明是等别人来夸。

还真有那天真的人,看了他的笔迹赞叹道:“最近这铅笔的风头可是大得很。身边同窗都说此笔粗陋,不堪使用,但到仁兄手中却是运转自如,写出来的字颇有风骨啊!”

于是持铅笔的人便心满意足地自谦起来,还积极主动地叫周围的人都试试。

另有人见了这场面,忍不住小声拆台:“现下写字这位仁兄,前几日还大肆数落过铅笔的不好,今天当着诸位同窗的面,却装起欧阳询来了。”

欧阳询乃是百年前的书法大家,其字体到现在还有很多人摹仿。

他的好友曾评价他写字时“不择纸笔,皆能如意”,技术到了家,用什么笔写字都能好看。

好巧不巧,正与如今铅笔之风应和上了。

崇尚书法的风气由天子始,自上而下铺展开,早已变成了整个士人阶层的习惯。

多的是人想做欧阳询。

于是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偷偷摸摸买了铅笔,关起门来埋头苦练。

铅笔也好,字帖也好,飞速在士人之间流通开来。

这股风气散播如此之快,少不了士人的逞强攀比。

更少不了郑迟风这“探花郎”受人所托,从中添油加醋、推波助澜。

他自然不是个无私助人的圣贤,转头便向罗月止讨要“报酬”。

罗月止亦有所准备,没等他多说,直接给他送了十本更加精致的字帖。

郑迟风的父亲俸禄不算太多,但家里住着官邸,仆从用度皆有皇家承担,宗族积蓄深厚,更有个姓黄的小娘养在家里受娘家扶持,郑家三郎君自然是不缺银钱的。

故而比其钱帛,还是新奇的礼物更能叫他印象深刻。

这十本字帖与之前流通在市场中的又有不同,每本要有五十页上下,厚度惊人。

这还不是最稀奇的。

最稀奇的是每页字帖之间都夹带有一张半透明的纸张,其纸薄如蝉翼,轻若无物,近可透光,能将下一页的内容完完整整透映过来。

如此神奇的特性,好似专门为临摹转写而生的一般。

上一篇:可以带我走吗 下一篇:我在地府做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