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醉枕东都(569)

作者: 楚潆 阅读记录

虽然是帝家,但婚礼前后的礼节在如今民间还是经常可以看到,差别只是排场。主要程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我们一个个来看。

纳采

到天地以及祖宗庙里搞了一大堆祭拜仪式后,皇帝命太尉为正婚使(太尉为三公之一),宗正卿为副婚使(宗正为九卿之一,皇室宗亲中有什么大事都会出面)。相关部门提前一天在太极殿内摆好道具,次日文武九品官员及蕃客(一般指外国使节)皆各就其位。两位婚使在门外路的东侧,面西而立。黄门侍郎引幡旗、节钺,中书侍郎拿制书,奏拜。皇帝从西房出来,座上龙座,然后正副婚使入内就位。司仪喊“再拜”,在位的九品官员、外国使节、正副婚使皆下拜。(唐朝时候外国驻中国的使节超级多)

中书侍郎拿制书,但降旨的却是侍中。侍中拿着圣旨走到婚使的东北边,面向西喊:有旨!正副婚使再次下拜。侍中宣制:纳某官某人的女儿为皇后,命公等持节行纳采等礼。念完后,正副婚使再拜(我靠,一会儿的功夫拜四次啊,腿都麻了)。

这还没完,制书、节符之类的交接仪式还有一大套。礼仪完毕之后,皇帝闪人,在位的官员按序出太极殿。正副婚使也坐车,先前准备的一大堆乐器这时候还不能吹奏,一干人等在乘车相随,制书放在油络网牛车上(油络是三公以上才能用的车饰,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随便把圣旨搁胳膊弯里,太荒唐啦)。

出门时应该非常早,到主人家后天才“大昕”(天完全亮,这当婚使的得起早贪黑啊,真是体力活!)。一开始婚使是不能直接进门的,双方在户门口西面又是一大套的礼节,连主客的站位都十分讲究,比如婚使要站在西面、主人要站在大门内,面向西。主人的佣人(即傧者,专门招待客人的)面向北,受命之后出来站在东面(和门口的婚使面对面),双方进行一番礼节性对话:

傧者曰:“敢请事。”

使者曰:“某奉制纳采。”

然后傧者屁颠颠跑进去如此这般跟主人说一番,主人礼节性地应答:“臣某之女若如人,既蒙制访,臣某不敢辞。”大意无非是表示谦逊。

傧者出门跟婚使如此这般一说,再进去引主人出来,迎接使者于大门外之南,北面再拜。使者先不作答。主人揖使、副先入,至于阶下,双方又是一大套的礼仪,然后开始宣“纳采制”,主人再拜。所谓“纳采制”,无非是说“皇帝我受命于天,鸿图天下,现在要娶个老婆。。。现在要遵圣母皇太后之命,遣使臣持信符,按礼节选皇后。”

说白了就一句话——朕看上你女儿了,立马洗干净了给朕送过来。

古代婚礼中,有个比较有趣的环节,那就是奠雁,这种仪式在如今估计很难再见到了。雁是侯鸟,随气候变化南北迁徙并有定时,且配偶固定,一只亡,另一只不再择偶。古人认为,雁南往北来顺乎阴阳,配偶固定合乎义礼。婚姻以雁为礼,象征阴阳和顺,也象征新娘的忠贞专一。

当然,一定要是活雁,办完事后还要放生的,而不是杀了煮来下酒,

------------

第411章 云朵

圣上回了太和殿就再没见他出来。

太医署还在徒劳的换药方、给他的腿做针灸,可中风就是到了现代都没有根治的良方,更何况彼时大唐?

深秋的长安城,有最长情的碧空与最旖旎的星辰,有岭南的庵波罗果(芒果),剑南的枇杷,江南的新橙, 河煌的柰(绵苹果)。

市坊里摩肩接踵,人多得溢到街市上来。

随着秋茶上市,散茶占了更大的比重。

秋茶数量、质量都比不上春茶,但因为散茶保留了更多茶叶清香,便捷的制作方法、方便的冲泡方式、便宜的价格,让散茶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

在此期间, 洛泱意外发现史家退出了榷茶商的竞争,他家茶行还在卖茶, 只是价格随行就市,也没有强买强卖,明显风格变得和缓了许多。

史墨白似乎出门去了,让人打听了一下,也没问出个所以然。

东都叶县的岩盐,已从“大象山洞”往里挖到了盐层,从此东都有了本地出产的盐。

盐矿所有权虽属朝廷,但开采、加工、运输、售卖,则由齐王府和东都陈留公主府联手运作。

岩盐卤水过滤、蒸发得到初始盐,再次注水溶解、沉淀、再过滤蒸发,最后把结晶再研磨,得到细盐。

那些盐农按照苏小娘子的嘱咐,在开采地留了一块盐壁没有挖,还引水造了个大泥坑,大象洗泥浆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