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国大将军曹鸿瑾像是被点醒了般,一脸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两人一唱一和,其他人不管到底懂没懂,这会儿也都开始不懂装懂起来,不然连曹鸿瑾这种一根筋的武夫都想得明白的事,他们这些文臣想不明白,岂不是很丢脸?
即便是同一派系,官员之间也是会互相攀比,争个高低上下的。
毕竟,就算是感情要好的亲兄弟,偶尔也会拌个嘴打个架,何况他们不过是政见相同,并不代表他们会因此亲如一家。
片刻后。
亲皇派一方达成统一,一定要让反皇派接下这次任务,并绝口不提已经派过一次赈灾物资,尽管很多亲皇派官员都没搞明白,为什么不能提上次派拨的物资,但因为时间紧迫,导致他们也没有时间去想明白。
同时,反皇派在经过一番相差无几的窃窃私语后,也得出了皇帝是要坑他们的结论。
而双方之所以能迅速达成这样的共识,还得归功于皇帝给出这份“赈灾计划”,其中的恶意几乎是不加掩饰的,他竟让吏部侍郎带着人马空手上路,然后在沿途之中以“募捐”的方式来获取赈灾物资!
别管这物资是不是能募捐到,单是这一行为,就绝对会得罪这一路上的所有官员和百姓。
再说北方的官员,有一半都属于中立派,而且幽州总军手里,还掌握着二十万大军的兵权,也是属于中立派的,吏部侍郎要是真的一路“募捐”过去,最后能不能活着走出幽州都是个问题。
因为但凡是个正常人,都不可能想象得到,皇帝竟然真的没给他们派拨物资,人们只会觉得物资被贪墨了。
届时,皇帝再派人暗中去散播一些消息,说是反皇派在朝中一手遮天,皇帝已经疲于应付,再渲染一下皇上如何如何心痛受灾百姓,为了填饱反皇派的胃口,加倍派拨了物资,没想到反皇派的官员竟不顾北方数十万百姓的安危,贪墨了所有物资,还在沿途强行征收百姓救命的粮食……
总之就是把一切罪过都推给反皇派就对了。
倘若是在平时,北方的百姓和官员听到这些言论,未必会信,但现在北方受灾严重,死伤无数,无数百姓流离失所、饥寒交迫,人们急需一个感情的发泄口,哪里还有心思去思考消息是真是假,只会一股脑把所有的仇恨都宣泄到反皇派身上。
第660章 美人拒当背锅侠(24)
这也是皇帝一直拖延赈灾的原因,他就是想要激起受灾百姓的怨恨。
一旦幽州百姓,还有二十万大军仇恨反皇派,激烈讨伐反皇派,偏向皇帝这一边,反皇派就彻底势弱了。
甚至可能在大势所趋的情势下,被皇帝抓住机会连根拔起。
偏偏皇帝在提出这个“赈灾计划”的时候,还美名其曰:“而今北方大雪封路,若是爱卿携带大量物资,太过影响行程,倒不如募捐来得快捷方便。”
而最令御史大夫等知情的亲皇派官员心寒的是。
皇帝还口口声声的说,这个“完美”的赈灾计划,是他的爱妃何宝月想出来的。
你看,他把自己摘得多干净啊?
如果说,御史大夫等人一开始投靠何宝月,替她办事,是因为各种迫不得已的原因——毕竟人活于世,不可能没有半点把柄,更何况在这勾心斗角的朝堂之中。
那么现在,他们是真的对皇帝感到了失望。
其实,如果他们不曾被迫投靠何宝月,他们或许也不会感到失望,站在亲皇派的立场来看,无论是立起一个“祸国妖妃”的靶子,还是不顾数十万百姓的死活刻意拖延赈灾,都是无可避免的政治手段,他们只会觉得这样的皇帝睿智又有魄力,为成大事不拘小节,是个有着雄才伟略,值得他们追随的君王。
当有人说他手段过于残忍时,他们还会为他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去辩解——
现在这无数人的牺牲,都是为了将来的太平盛世。
可是当他们跳脱出来,以另外的立场去看这一切的时候,才发现这样的行径有多么卑鄙,多么无道。
唯有中立派,对皇帝的提议接受良好。
算算时间,先头赈灾的队伍也快抵达灾区了,这个时候加派一支队伍去跟在后面查漏补缺,不挺好的吗?这次雪灾的受灾范围广,先头的赈灾队伍要顾及大局,难免会在一些细微之处照顾不周,如果加派一支队伍跟在后面善后,无疑会大大提高赈灾的效率。
就是这募捐赈灾物资有点……
户部尚书一边想着,一边默默地掰着手指头算了算国库的存货,然后瞬间觉得这个方式也不错,查漏补缺需要的物资不多,大不了让吏部侍郎把募捐名单带回来,上报给皇上,请皇上派人去给这些人口头嘉奖一番,再送上几样御赐纪念品。
于是。
在中立派和亲皇派的极力主张下,反皇派拒绝无果,吏部侍郎最终还是接下了这份得罪人的苦差。
从太和殿出来。
御史大夫跟辅国大将军曹鸿瑾并排走在一起,谁都没有说话,直到出了宫门,两人才转过头互相对视了一眼,眼中都流露出了一丝复杂。
沉默片刻。
还是曹鸿瑾先开了口,试探着邀请道:“我府上新到了几坛好酒,御史大人要不要一块喝上几杯?”
“难得大将军愿意分享,老夫就却之不恭了。”
御史大夫也不跟他客气,捋着胡须就应了下来,随即两人相视一笑,各自登上马车,一前一后驶向了曹鸿瑾的府邸。
坚持多年的信念突然崩塌,总得找个方式宣泄心中的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