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看着天幕脸色不明:这天幕就是一把双刃剑啊。
群臣们也绷紧了神经,那些学子真的太能闹腾了!
清朝已经顾不上其他了。
康熙的心神被鸦片占据了大部分。
乾隆总算好了点,自己半躺着看苏轼集。
颙琰忙得人影都看不见。
周瑾玉放完唐宋八大家,接着念下一位:“第十位,元朝布日固德。”
忽必烈大喜:这是蒙人的名字!他会问什么呢?
布日固德是草原上一位普通的牧民,若非是天幕让所有人都认得文字,听得懂普通话,他的生活依旧是一成不变的。
如今在天幕里后世蒙汉一家亲的影响下,许多牧民和一些汉人的来往越加的频繁。
布日固德是个有理想的牧民,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看看后世的蒙人牧民是如何生活的。
其他的牧民也都把手中的活停了下来,专注地看着天幕。
他的要求很简单,周瑾玉给他播放了内蒙牧民的生活。
忽必烈也睁大了眼睛仔细观看,之前的那达慕因为是活动,到处都是人山人海,压根没看到普通牧民是如何生活的。
天幕的视频开始。
广阔的草原上蒙古包反而很少了,现代的许多牧民基本也都住砖混结构的小平层。
里面的家电与其他的城市家庭里的都差不多,一个普通的牧民家中分了2300亩牧场,自己又租了600亩,但是牧场分配到户后大家已经不游牧了,牧场用铁丝围成各个区域,按照季节和草场的变化把牛羊适时赶入另一片区域放牧,如此就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这样每个季节牛羊都有草吃。
牧民家中有170多只羊、70多头牛还有8匹马。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很多牧民都做起了旅游生意。
无数的游客涌进草原体会这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游客们尽兴而归,牧民们赚得盆满钵满。
布日固德和其他的牧民看着后世的牧民与那些来自天南地北的人们欢笑着,热闹着舞蹈,都陷入了沉默。
这就是后世的牧民吗?
他们和汉人几乎不分彼此……没有仇恨,没有敌对。
布日固德眼睛红了。
忽必烈也沉默了许久,久到所有人诧异地看向他。
第111章 河流治理
第十一位:“明朝潘季驯。”
此时的潘季驯因上书万历为张居正的家人求情而惹了万历不快,紧接着又被弹劾“朋党奸逆,诬上欺君”等语,万历大怒,夺去其官职,将其削籍为民。
听得天幕叫自己,他还愣怔了一下,身边的人急忙轻推他:“潘老,天幕叫到你了。”
潘季驯这才急忙起身:“见过周姑娘,老夫想问问后世是如何治疗江河的?江河的决堤泛滥如何才能彻底根治?”
周围的人闻言,顿时泪落如雨,潘老即使被革职也依旧挂念的江河的治理。
朝堂上的李栋、董子行、蔡系周及常居敬立即上书神宗请求恢复潘季驯官职。
政敌自然极力阻止,并说既然已经问了后世的江河如何治理,那么换其他人按照这后世的治理办法一样可以,犯不着就用潘季驯。
李栋怒斥其荒唐:“江河是什么人都能治理的吗!哪怕是后世给出了治理的办法,不懂水利之人照样能把事情搞砸!
后世的江河是什么情况,我们现在江河又是什么情况,能生搬硬套吗!”
两派在朝堂上吵得不可开交
潘季驯和周瑾玉对此一无所知,周瑾玉还趁机搜索了一下这个名字。
此人一生4次治河,前后将近10年之久,且在治河中不辞辛劳,多次深入工地,对黄、淮、运三河都提出了综合治理原则。
其四次治河的效果显著,特别是束水攻沙论的提出,对明代以后三百余年的治河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酒花之国的水利专家H·恩格斯赞扬他:分清遥堤之用为防溃,而缕堤之用为束水,为治导河流的一种方法,非常合理。
看完简介,周瑾玉不由得肃然起敬,这是实打实的水利专家啊!但是对于江河治理这样专业宏大的问题她是两眼一抹黑,完全不得而知。
但是不用担心,网络世界发达的好处就是你能足不出户找到你想要的资料。
周瑾玉有些不好意思说道:“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不如我们一起来找找视频资料来看看吧。如果看一个不明白我们就接着看第二个 第三个,直到能解决您的问题。”
潘季驯感激万分。
各个王朝更加激动,自古以来江河的决堤和改道都是治河的两大难题,如今能看到后世如何治理江河怎能不让人激动!
后世如此强盛富饶,各种神奇的机器定能解决江河的问题吧!
于是纷纷准备记录。
而都城位于黄河最近的宋朝开封城更是每到黄河汛期就瑟瑟发抖,赵匡胤觉得今晚的惊喜实在太多了,先是人才辈出,现在又来个最重要的江河治理~~~
赵匡胤信心满满:我大宋的结局一定会改变的!
就连忙得停不下来的康熙和颙琰也暂停下来,黄河的治理古往今来都是国之大事!
百姓们更是全神贯注,不管是黄河还是其他的河流,决口泛滥和改道都对百姓们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如果有他们也能做的治理江河的办法,那必须行动起来!
周瑾玉找出播放量最高的视频,和大家一起看起来。
【在华国古代仅有文献记载的水灾和旱灾就多达2000多次,这让华国成为了世界上水旱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