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综同人) [清穿+红楼]大清富贵闲人(145)

作者:十弋】 阅读记录

黛玉镇定自若地坐在椅子上,受了这些夸奖,端庄大气的模样,让不少人由衷地在心里头赞了句林家好家教,但凡这姑娘家中有个姐姐妹妹的,也能聘回家去。

等到亲王福晋们与皇太后奉承完毕,便轮到了公主。

由大公主领头,率领着妹妹们给皇太后问安。

这大公主虽非康熙亲生,却是宫里头第一个养大的孩子,康熙对她有份偏爱,宫中人谁也不敢欺负了她去,至于皇太后,她没有亲生孩子,无论大公主是康熙的女儿还是常宁的女儿,对她而言,都是孙女。

皇太后养着这一排的孙女,心情更好,连忙令人给公主们送了赏赐。

大公主爽朗地笑着谢了恩,一直站在角落的女子走上前来,接过皇太后给大公主的赏赐,随即又垂眉敛目地站回角落。

看见那个女子的瞬间,黛玉一怔,又是一个熟人,只见眼前人脸若银盆,眼似水杏(1),这不是薛家宝钗又是谁。

是了,薛宝钗正是入选了大公主的女官,这等场合她必然在此。

宝钗抬头间,两人视线相碰,一触即离,宝钗明白,此时她与黛玉,已经不是坤宁宫中短短几步路的距离,但这是她的选择,唯有如此,才能在父亲早逝,兄弟混账,母亲软弱的的家中谋得一线生机。

黛玉亦在想着,之前薛家一家人从未将那花农一家看在眼中,此时宝钗心心念念的公主伴读,在皇家人眼中,又与那花农有何区别,这又是何等讽刺。

第90章 牵手

日上中天,已是到了开宴的时辰,宫女们鱼贯而入,小心地将一盘盘菜放在桌案之上,此时正是滴水成冰的正月里,菜从御膳房出来的这一路,饶是用食盒装着,也并未起到多大的保温作用,菜上浮起了白油,瞧着便油腻腻的。

当然,作为皇太后,她面前桌案上摆着的,自然不是那般东西,每道菜都特意用碳火烘着,绝不允许凉下来,沾着皇太后的光,摆在黛玉面前的盘子也保持着温热,只不过宫中大宴,御厨多是前一日便开始准备,等开宴前再放蒸屉上加热一遭,整个菜的口感都絮地厉害。

黛玉拿着银筷子,拣着清淡小菜吃了两口,其他的菜便失了胃口,她悄悄观察,只见其他的福晋们对着这浮满白油的菜,也伸不下筷子,夹着一口勉强能入口的菜,不断咀嚼着,唯恐被人指责不敬天家。

能在这宴席上有一席之地的,无一不是重臣家眷,如贾老夫人这般,不过一个国公妻子,在这都找不到一个座位,但也只能咬牙忍着,吃着这般东西,还得感恩戴德。

黛玉兴致寥寥地胡思乱想着,仔细想想,在皇家面前,她们又有什么区别,黛玉叹了口气,将这些堪称大逆不道的想法甩开,仍然规矩地端坐着。

木炭在炭盆里静静燃烧着,黑色的炭被烧得通红,最后转成银白,留下燃烧后的余烬,这宫中贵人众多,自不能让人冻着去,负责碳火的宫女时刻紧盯着,眼见着这盆即将燃尽时,悄无声息地换上新炭,确保室内一如既往暖和。

炭盆换了一个又一个,宫中繁琐地宴会走到了尾声,黛玉瞧见着下首的福晋们眼中都露出期盼的喜悦,更夸张的是如宜妃这般高位妃嫔,她们入宫多年,又身居高位,早已养成了八风不动的性子,但此时一个个的都心不在焉,眼神隔一会儿就往角落立着的自鸣钟看去。

皇太后不是个苛刻之人,她见众人已迫不及待,询问地看向苏曼,得到肯定的点头后,皇太后笑着说道:“今儿个上元佳节,你们家中亲人想必也想与你们一同过节,如今时辰已经不早,我也不多留,趁早回家还能赶上一番热闹。”

“你们也是,”皇太后又看向佟佳皇贵妃等人:“家中递了折子接你们省亲的,也趁早回去瞧瞧。”

省亲?是了,初二日黛玉去荣国府拜年的时候,确实提了省亲之事,老太太还让元春见见,不过听了她被皇太后召唤,才熄了这个打算,难怪今儿个席面上隐隐有些躁动。

黛玉也没想到,被荣国府当成头等大事的省亲,时间才那么短,此时日头已经偏西,从宫中往荣国府走,到地方也要天黑,元春在家又能待多长时间呢,更别提那些将园子修在郊外的人了。

胤祺好似说过,郭络罗家的园子就修在郊外,他们避暑的路上胤祺还指给她瞧过,黛玉轻轻吸口气,想宜妃望去,却只见她眸子中的神采飞扬。

黛玉却不知道,如宜妃这等得宠的嫔妃,早便求了康熙的同意,让她在家多住几日,与家人好生团聚。

当然,有宜妃这般使尽手段盼着在家多待几日的,也有并不稀罕这次机会的,正如佟佳皇贵妃,她一早就令人给佟国维送信,万不要接她回去,无他,只不过佟佳皇贵妃憋着口气,要让康熙看到她的识大体,看到她为了操持宫中事的牺牲,做出贤惠之名,为封后增添筹码。

当然,佟佳皇贵妃之所以放弃这个回家的机会,还是仗着她的娘家是康熙母族,深受康熙宠爱,她想见娘家人直接召见便行,回家省亲对她而言可有可无。

“娘娘,”佟佳皇贵妃听了皇太后的话,忙笑着表白:“承蒙您和万岁爷恩典,让后妃回家省亲,这真是天大的功德,只不过我想着今儿个到底是上元佳节,宫中还有不少事儿要处理,若是让您老人家劳累到了,就是我的大不是,我想着今儿个就让几个妹妹回家瞧瞧,我留在宫中便好。”

这话一出,果然得到了福晋们的交口称赞,皇太后对佟佳氏的态度一直是井水不犯河水,既然她这么说了,也不强求,只微微点头,便起身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