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综同人) [清穿+红楼]大清富贵闲人(161)

作者:十弋】 阅读记录

胤祺无奈笑着:“宫中事儿多,一来二去便耽搁了。”

“对了,家中还有吃食吗,若有的话,给我拿点填填。”胤祺感受着腹中的饥饿,赶忙询问。

“有,厨房一直温着鸡汤,我让厨娘下个鸡汤面,很快就能吃上。”黛玉忙放下心头的疑惑,赶紧让雪雁去传话。

没多久,雪雁便提了个梅花攒盒过来,只见鸡汤已经撇去了油脂,清透的汤中是刚刚擀好的面条,洁白如雪,鸡汤面旁边放了八样浇头,分量不大,都只两三口的量。

“天晚了,没让厨房做太多,免得积食。”黛玉挽起袖子,亲自将筷子递到胤祺手中,胤祺被鸡汤的香味诱地更加腹叫如鸣,顾不上言语,大口大口地夹着面条吃了起来。

面条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消失,胤祺放下筷子,畅快地舒口气:“今儿个宫中简直热闹得不成样子。”

黛玉侧着头,好奇地看向胤祺。

胤祺与黛玉是天然的盟友,他也没有掩瞒,将午门广场发生的事情,与黛玉说了。

“你是说,万岁爷接见文武百官,不仅带着太子,还有大阿哥、三阿哥和四阿哥?”黛玉同样神色复杂,一言难尽地看着胤祺。

康熙的那些儿子,可没有省油的灯,康熙对儿子们的学业格外看中,个个都有顶尖的师父教导,个个都是文武双全的主,和前朝那些被养起来不许理事的王爷截然不同,康熙这几个年长的阿哥,都有为人君的基本素质。

在这种情况下,康熙竟然还如此行事,这分明就是在纵然他们的野心,现在康熙年富力强,还能压得住,等到多年之后,还不知道要闹出什么乱子。

“万岁爷这事做的,有失周全。”黛玉见着下人都远远站着,又在家中,没忍住将腹诽说了出来。

胤祺听了,并未为尊者讳,他只冷笑着:“在那个位置上久了,被权力浸染地不似人父。”

黛玉瞪大眼睛,她没想到胤祺如此敢说,连忙环顾四周,确认伺候的人不能听到后,才拍了拍胸,瞪着胤祺:“在外头可不能这么口无遮拦。”

胤祺说这,也是为了宣泄,他叹口气:“我又如何不知,实在是这事太过胡闹的,你都不知道,今天后妃们在宁寿宫问安时候,我在里屋都能听到,惠妃、荣妃得意劲都忍不住了,就连最是隐忍的德妃,声调都高了几分,就我不争气,跟着皇玛嬷入了宫,被我额娘念叨了许久。”

黛玉捂着嘴笑了,她对胤祺是如此了解,一听便明了他是故意的,睨了一眼:“可别得了便宜还卖乖,若你今日也在这些人中,宜妃娘娘日后才该头痛呢。”

胤祺笑着默认了黛玉的话,伸长双臂,往后靠着桌子,仰着头望着夜幕中浮现的星星点点,喃喃道:“起风了。”

第100章 风波

正如胤祺与黛玉所猜测的那般,风波很快就来临了。

这一日,离康熙南巡的车队回京甚至还没有一个月。

皇太后笃信佛法,每个月的初一、十五都会找高人诵经,在南巡的路上,碍于条件没能办成,等回了宫,这个月的十五,皇太后的法会便办得格外盛大。

不仅后宫中的妃子,就连黛玉也被召唤入了宫,陪着皇太后念经,一而再、再而三的在宁寿宫见到黛玉,又见到皇太后和宜妃对黛玉的亲热模样,心中都有了数,惠妃、荣妃、德妃对她客气又不失亲热,贵人、格格们更是亲近中带着讨好,唯有皇贵妃,保持着皇妃的仪态,没有对黛玉另眼相待。

只不过,黛玉见着佟佳皇贵妃涂满了脂粉也遮挡不住的灰败脸色,好似病得很是厉害,佟佳皇贵妃生孩子的时候很是遭了番罪,然而九死一生养下的小女儿也没几年就夭折,这对佟佳皇贵妃是莫大的打击,尽管四阿哥、八阿哥被抱去了景仁宫,勉强能慰藉几分,但到底伤了底子,这几年身子一直不甚强健,就连南巡都没有伴驾。尽管有着需要她主持宫务的原因,但确实,皇贵妃的身子也经受不住长期的奔波。

黛玉记着,她离京的时候,佟佳皇贵妃便得了风寒,没想到隔了两个月,不仅没好,瞧着还更严重了。

病中的佟佳皇贵妃,却挺直着背脊,跪在皇太后的下首位置,一动不动地听着高僧念经,眼睛紧闭,嘴唇无声嚅动,许是为早逝的女儿祈福。

宁寿宫中只能听见高僧拉长声调的诵经之声,放在香案上的香炉中,青烟袅袅升起,好似要将人间的祈求带上极乐世界,求得漫天神佛的庇护。

层层叠叠的幔帐中,满屋子的嫔妃都虔诚地倾听着,除了诵经声,再没有其余动静,黛玉感觉她连旁边人的呼吸都听得一清二楚。

就在这片静谧中,突然门外传来焦急地脚步声。

皇太后的眉不悦地皱起,莫说宫规便不许如此惊惶,在宁寿宫皇太后听经的时候,闹出这番动静,莫不是觉着她脾气太好了?

不等皇太后吩咐,苏曼轻手轻脚地走出去,皇太后重新阖上双目,苏曼作为她的贴身宫女,这等事情必然会很快处理好。

然而出乎皇太后意料,在苏曼的低声呵斥下,外头的人并未离开,只压低了声音,快速说了段话,等那话音落下,苏曼居然掀开帘子,将外头的宫女带了进来。

这实在是破天荒的第一遭,原本静心听经的妃嫔们,年轻些的都忍不住好奇,抬头望过去,惊讶地瞪大了眼,年长些的那些妃子面上倒是能端住,但心思却不知转了多少圈。

无他,只不过随着苏曼进来的,是佟佳皇贵妃的贴身宫女,也是景仁宫的掌事宫女,杜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