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综同人) [清穿+红楼]大清富贵闲人(274)

作者:十弋】 阅读记录

雪雁在外间守夜,听着里头翻来覆去的声音,都要怨恨起五阿哥如何这个时候出门。

此时已经过了元宵,出了年节,该走的亲戚全都走了,也没有人递来拜访的帖子,雪雁索性劝道:“福晋您去里头躺会儿,就算只能养养神,也是好的。”

外头天阴沉沉的,即使屋子里用了最为透光的琉璃,依然得点上灯才能看得清楚,黛玉瞥了眼天色,摆着手拒绝了雪雁的话:“如今白天也不长,没多久便天黑了,白日里睡多了反倒走了困。”

说完,又拿起了一本地理志翻了起来,饶有兴致地指着地名说道:“也不知五阿哥到哪儿了,我见书上说这地儿有意思,得让他记着,回来和我好生讲讲。”

说着,黛玉绘声绘色地与雪雁讲起了当地的山川河海、民俗传说,雪雁听着惊呼连连,不大的暖阁内,主仆俩其乐融融,雪雁憧憬地幻想着:“这地儿听着真是极美的,不知道我这辈子能不能有机会亲自去看看。”

黛玉拿着书的手不经意顿了顿,本来神采熠熠的眸子黯淡下来。胤祺也与她说过两人出去游玩之事,他们幼时也戏言,要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

黛玉也恨自己这不争气的身子,难得嫁了个愿意陪着她闹的人,然而她身子还是太弱了,尽管养了许多年,但也没强健到哪儿去,依然是个风一吹就倒的美人灯,在京城附近游玩尚可,再走远了,出门十天半个月的,总会这里那里不舒服。

雪雁一见黛玉黛玉这神色,便知自己失言,唯恐勾起黛玉的心事,此时没有五阿哥在此,也不知该由谁开解。

正在这个时候,管家从外头传话,胤祺在外面收了个门客,如今安置在了前院清客住的院子中。

与管家传话同来的,还有胤祺写来的信。

裁开信封,只见里头是厚厚的一叠信纸,简直是道不尽的千言万语,雪雁也一扫怒容,窃笑着转过身子,不去看信件内容。

黛玉被雪雁的调侃羞得厉害,她恨恨道:“看样子也要给你找个人,嫁出去才是。”

雪雁捂着脸,跺着脚,只扭着身子不依:“我好心为您高兴,您却这么打趣我,哪有这样的主子。”

黛玉笑着看着雪雁的背影,这才将信展开,仔细看了起来。

胤祺与她话虽多,但刚出京一日,如何就有这么思念要诉?想到管家传话的那个人,黛玉心里有了计较。

展开信纸,果然,厚厚的信纸中,除了诉说离别之思,更多的内容,是胤祺将石呆子一事的前因后果与黛玉交代清楚。

贾雨村此人,黛玉仍有印象。她还记得幼年时胤祺便与她说过,贾雨村心性阴鸷,若为官做宰,必会为祸一方。

显见着,胤祺曾经的判断没有出错,贾雨村果然拿捏着诸般手段,也不知他被御史台参了一本,日后会如何。

至于那石呆子,也是个苦命人,听说他为了祖训,面对荣国府的利诱毫不心动,想必不是贪图银子之人,既然胤祺收了他为门客,便让管家好生观察些时日,若没什么问题,便让他去账房待着吧。

有五阿哥府这牌子在,贾雨村就算侥幸得了条性命,也不敢找他报复。

至于荣国府,黛玉纤细地眉头紧蹙,尖尖的指甲在信纸上轻轻地敲击,留下轻轻的印子,贾家这些年的行事,还是一如既往,这事情说出去,好像也不是贾府的错,但这事闹得,却格外的难看。

黛玉这个母舅家,轻不得重不得,她想了想,又将雪雁喊过来:“雪雁,我记得之前去库房看的时候,有一架子的扇子,家里也没有人用,你去里头挑几把,给那头的大舅舅送过去,就和他们说,我听人说舅舅在寻摸好扇子,正好我这儿便有,何必舍近求远的寻摸呢,这扇子献给大舅舅,就当我的孝心。”

雪雁应了,按着黛玉的吩咐,去库房了寻了一把湘妃的,一把麋鹿的,一把玉竹的,一把棕竹的,正是与石呆子家的扇面相同图案,亲自送去了贾家。

自从黛玉嫁入五阿哥府后,雪雁作为她的贴身丫鬟,去荣国府的待遇也高了许多,很是被人高看了眼。

雪雁刚到荣国府,小厮远远地看着她坐着的马车,便将门打开,毕竟她是代表皇家而来,谁敢让她走偏门。

等入了府,粗使婆子一拥而上,抬来一个青竹滑竿,请雪雁坐上去,这却是荣国府里头有体面的婆子才能坐的。

顺着大门,入了二门,雪雁又被后头的丫鬟迎着,入了贾母的屋子。

贾母、邢夫人、王夫人并王熙凤都在里头候着了。

小丫头掀开门帘,雪雁走了进去,只觉着贾母屋子里的气氛怪怪的,就连贾母从来离不开的鸳鸯,也不见人影。

但这事与雪雁无关,她压住了好奇心,笑着向贾母请安,又将黛玉带来的孝敬给贾母送上:“请老太太安,我们福晋在家里日日惦念着老太太,奈何府中诸事杂乱,实在没有空过来给您请安,福晋在家里亲自给您做了个卧兔儿,福晋说您戴着的时候,能够想起来,就是她的福分了。”

贾母绷紧的脸上终于见了笑模样,她指着雪雁夸道:“你们都说我惦记着玉儿,这次你们再没旁的话说了,我这嫁了人的外孙女,比家里的儿子还孝顺,我如何不偏疼几分。”

邢夫人、王夫人连忙站起来,垂首站着,不发一言,王熙凤也不敢多言,低着头,任贾母敲打。

还是探春站了出来,她自忖虽然不是王夫人肚子里爬出来的,但平日里王夫人对她不薄,衣食住行样样没有亏待了她,此时王夫人被赦老爷一脉牵连,招了责骂,正是她这女儿显出孝心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