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也不要多,就一月拿二百就行。
这会儿周家夫妻没出声,兄弟之间的事,一个弄不好,就会伤了情分。
“不如出去卖豆腐?卖得多赚得多,一斤豆腐给我二文就行。当然了,这只是对你,至于旁人……一百斤豆腐给我二百五十文。”
杨招娣今日亲自卖了豆腐,一百多斤里有一半都是她卖掉的,这么一算,她今儿就赚了五六十文。
这还只卖了半天,要是卖上一天……杨招娣更加兴奋起来,都坐不住了。
“三弟,你真好。”
这分明就是送银子给她花。
温云起笑了笑:“二哥一个月工钱一两半。”
周大喜码头扛包,一个月能赚个八钱左右,但一般的工头都只包午饭,早晚饭得吃自己的。而码头上的吃食都挺贵,再怎么省,一个月也要花一钱多。
这工钱都不是比码头上高一点儿,而是翻了个番。
周大喜瞬间无措:“这是不是太多了?”
温云起一笑:“明天可没有这么轻松,咱得多泡豆子。”
周大喜立即点头,他也希望弟弟能多赚,弟弟赚得越多,他这工钱就拿得越稳。那他一年就是十几两银子进账!
这是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好事。
想到这儿,周大喜饭都吃不下去了:“我现在就去泡豆子。”
“不行!”温云起跟他解释了一下泡豆子的时辰,“泡得太久,豆腐出不来,出来了也不多,还影响口感。”
“这样?”周大喜一脸惊讶,随即皱眉,“这些窍门,就不要告诉我了。”
周母深以为然。
不过,还是那话,兄弟之间的感情夹杂了利益,他们做长辈的不好插嘴。
杨招娣没有注意兄弟俩之间的事,兴奋地给孩子喂饭,脑子里已经在盘算着要去哪几条街卖豆腐了。
当日夜里,温云起泡了上百斤豆子。而周父早在午后就去镇上催促铁匠,半夜里把锅搬了回来。
和昨天一样的时辰,全家起身,开始忙碌起来。
村子里的周家干得热火朝天,消息很快传了出去。
最先得知这件事情的是周大椿的妹夫。
周大玉就嫁在隔壁村子,夫家姓李。周家夫妻选女婿时,有一点私心,他们不想让女儿嫁给独子或者是只有一个儿子的人家。那样女儿的生育的压力会很大。
虽说周母很能生,也有人说当娘的能生,女儿同样也能生。但这事情不绝对,村里多的是连生好几个女儿,身子都生破败了却还要喝苦药汤子生孩子的女人。
就像是杨招娣的娘,前后生了四个闺女,第五个孩子才得了儿子。
身子破败了,家也越来越穷,儿子难得,全家都宠着,为了给儿子好日子过,嫁女儿时几乎是卖女儿,脸都不要了。
当下也有那种不是非要男丁传家的人家,就比如他们的大儿媳娘家。但是,这也分辨不出来呀,人家嘴上说不重男轻女,万一呢?
姑娘嫁出去,那就是别人家的媳妇,得服别人家管。他们再护着,管不了亲家的想法,回头苦的还是自家闺女。
夫妻俩就想好了,干脆找那种兄弟多的人家,一般人家最疼老儿子,就把女儿嫁给人做最小的媳妇。
这李家兄弟五个,只拿得出一两银子的聘礼,李家夫妻口口声声说前头的儿媳妇就花了这么多,不好偏心。
不过,李小五长相端正,人也勤快,眼里有活,成亲前来周家几次,进屋就不闲着。周家夫妻对这个女婿还算满意,聘礼少就少点。
唯一的不满,大概就是李家的人太多了。
李家是父母在不分家,兄弟五个成了家以后全都挤在一个院子里,各房子得一间屋,不管几个孩子,全部都跟父母一起生。
那李家老大的大女儿都已经八岁了,早就该和父母分房,奈何分不开呀,没有多余屋子,只能在屋子中间挂上帘子一分为二,勉强算是分了房。一家子二十几口人就在那屁大点的院子里打转,时不时的就吵一架。
周大玉出嫁一年多,周家夫妻已经开始后悔把女儿嫁入这样的人家,可后悔也已经迟了。
周母心里存着事,老三那话里话外,似乎愿意让别人到自家来拿豆腐去卖。她想着过几天就跟儿子商量一下,让女婿到家里来拿豆腐,每天卖上一百斤,也能赚上五十个钱,总比去城里扛包要划算。
一个人卖不完一百斤,那夫妻俩各卖五十斤,这总能行吧?
她还在想着找机会跟儿子谈这件事情呢,小夫妻俩就找上门来了。
李小五进院子时,看到往日打扫得干净空旷的院子这会儿摆满了东西,他也不敢乱碰,干脆去拉磨:“二哥,这活儿我会,你去边上歇会儿。”
周大喜可是拿了工钱的,每个月一两半,哪里好意思歇着?
眼看妹夫要抢,他抓紧了手里磨杆:“不行不行,你没有拉习惯,这力气轻了重了都不行,豆浆会糙,过滤的时候浆会少,豆渣会变多,那豆腐就出不来……你去帮娘添豆子吧,每次小半勺,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不然豆渣也会变多。”
李小五听得头皮发麻,哪里还敢乱碰?
“这么难啊?那我去烧火。”
烧火往里添柴就行,这活儿他肯定能干。
结果,柴火也不是乱烧的,火大了锅里会糊。
李小五倒觉得正常,豆腐真那么好点,满街都是卖豆腐的人了,哪里还轮得到妻兄?
周大玉往母亲身边凑,也是想拿豆腐去卖,磨蹭半晌才说了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