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锦鲤娇妻:摄政王宠妻手册(901)

作者:一朵尘烟 阅读记录

“有这种声音?”晋文帝的眉头越拧越紧。

“还不止呢!当初太子流落民间,似乎受了赵医女家里些恩惠,皇上您也知道,当时太子尚且年幼,受了人家这样恩德,自然感怀在心。”

见晋文帝似有不悦,皇后恰到好处地止住话头,歉然道,“皇上恕罪,臣妾多嘴了。”

晋文帝没说话,只轻轻摩挲了下拇指上的碧玉扳指,威严的面容上,再看不出丝毫情绪。

皇后眼药上够了,心里高兴,也不多待,起身行了礼就离开了未央宫。

皇后离开后,晋文帝微微抬起头,瞥了一眼一旁立着的魏连英。

“你可听到过这些风声?”

魏连英愣了一瞬,吞了口口水,才弓着背殷殷回道,“禀皇上,奴才倒也听到过些许,只是这些话都不入流,未免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说着,又悄悄打量一眼晋文帝的神色,见他神情平静,才敢继续道,“奴才冷眼瞧着,自打太傅回朝,这些日子,皇上考核太子殿下功课,太子殿下似乎较从前长进了许多,想来太傅大人非庸碌之辈!”

魏连英并不是在替秦慕修说话,他一个阉人,知道自己的身份,他只忠于晋文帝,如今同东宫那边没有什么利害关系,晋文帝问他,他就将自己的想法实话实说了。

晋文帝闻言,没有说甚么。

晚间,才道,“召太子过来,稍后随朕一起用晚膳。”

无论贫穷富贵,凡人皆会生病。

晋文帝深知赵锦儿医术高明,宫里不少人找她看过病,连自己都赖她相救几次,宫外他也有所耳闻,赵锦儿不负一等医女的名声,救了不计其数的达官贵人、平民百姓。

加上有医堂,鬼医后人赵山长的名声几乎响彻京都,若是再办起女医堂来,那京城里大大小小的勋贵家眷们,定然也会对她推崇至极。

若是秦慕修借着这些人脉......

晋文帝不愿再多想下去,他想亲口问问太子!

慕懿得到晋文帝邀请自己一起共进晚膳的消息时,还有些意外。

父皇虽然对三个皇子功课逼得紧,生活上却关怀得不多。

喊儿子一起吃饭,还真是少有。

他匆匆收拾了下,就赶到了未央宫。

“儿臣参见父皇!”

晋文帝摆摆手,招呼他坐下。

他一贯节俭,吃食很简单,甚至比不上一些大臣,或者那些有钱的商人们。

宽大的桌子上,只有几道简单的菜式而已。

“太子,近日试着处理政务,可有什么为难之处?”

念及前些日子燕王万铎之流作乱,自己差点死在宫中,晋文帝越发意识到抓紧培养储君的重要性。

慕懿从泉州回来后,晋文帝给了他更多政务,有秦慕修指导,慕懿都处理得很好。

第775章 如何是好

“禀父皇,有不解之处,儿臣都有请教老师,并东宫一众属臣从旁协助,倒也还算顺利。”

晋文帝闻言,微微点点头,“如此甚好。“

他夹了一筷子红烧肘子送到口中,不动声色问道,“太傅此人,太子如何看待?”

慕懿冷不防被他吓了一跳,瞳孔剧烈收缩。

父皇他,他是不是知道了些什么?

怎么突然间问起老师来?

“父、父皇这是何意?”

晋文帝蹙眉,有些惊讶他的反应,“秦慕修也做了你几年的老师,他为人如何?才学如何?你对他的印象如何?”

慕懿闻言,略放松了些。

回道:“老师为人正直,儿臣从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有这样的一位老师,教导辅佐儿臣,儿臣感到十分幸运。”

晋文帝听了他这话,面露沉吟之色。

“朕听闻他乡野出身,又是久病之身,太子可知道,他是如何学得满腹经纶的?”

慕懿沉声回道,“老师自幼聪颖,虽然久病缠身却勤奋好学,且从小秦家就将他送往书院读书,父皇有所不知,那新科状元裴枫,就曾是老师的同窗!”

慕懿原本说这句话是想证明秦慕修的学识,不想他晋文帝却是面色一凝。

“朕恍惚记得,裴枫是秦慕修的妹夫?”

他想起来了,裴枫为了那位秦家姑娘,还拒绝了自己的女儿万华公主!

慕懿大概知道父皇问这话的意思,却又隐瞒不得,只得老老实实回道,“不错,裴大人的妻子,是老师的妹。”

末了,他加了一句,“堂妹。”

晋文帝闻言,若有所思。

半晌,他又意有所指道,“赵锦儿那丫头,医术高超,京城里的许多达官贵人都受过她的恩惠,朕还听说,她同封家女眷的关系也是极好,连带着秦慕修同封商彦关系也是极近,有这回事吗?”

慕懿心底咯噔一下,父皇话里有话,分明是在忌惮秦慕修,觉得他在结党,为自己这个太子谋利。

不过,与此同时,他也松了一口气:只要父皇不是怀疑老师的身份,这些事都好解释。

“父皇有所不知,裴枫和秦氏乃是同乡,近水楼台这才两情相悦,定亲的时候,裴枫只是个无父无母的举人罢了,他自己和秦家都没料到他后来能考上状元;婚后,两人亦是琴瑟和鸣,并不是因为其他利益关系才结合。要说与老师有关系,也就是因为同窗才得相识了老师的妹妹而已。夫妇两人相好的时候,裴大人就是个穷小子,老师也就是个乡野汉子罢了,这都是儿臣亲身知道的。至于封大人那更谈不上了,据儿臣所知,老师同他不过点头之交。师母嘛,同封家的小姐关系确实不错,但也是因为封大太太当初老蚌怀珠,胎是师母照顾的,这才亲近些。”

上一篇: 上京缘 下一篇: 郎怀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