椴木法虽然少,但是与剁花法相比,终究是省力了不少,产量也上来了。
人不能太过贪心,叶胥想,若是没有这香菇,楚庭的百姓照样能生活,可能只是这生活的质量不如现在。
还有就是叶胥怕塑料生产出来后,影响生态环境,塑料不可讲解,还能令人窒息。
叶胥觉得现在这般原始原味的生活就挺好的,叶胥不想因为眼前的蝇头小利就破坏生态。
再者说,宋朝时期,本来科技是能发展起来的,因为科技的发展惹得东京的天空乌烟瘴气,遂被明令禁止发展科技。
叶胥想起现在的政府大力宣扬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的标语,就不得不叹服于古人超前的洞察力。
叶胥想:量小于求,物以稀为贵,香菇的生产数量小,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
现在的叶胥不仅在皇上的心中是一个香饽饽,在众多大臣心中,他们已经默认叶胥待过的地方便是他们以后外放做官的首选。
因为叶胥做知州的地方,确实比楚庭其余的地方要富裕一些。
楚庭这几年出来的进士或者举人,大多是出自叶胥做知州时待过的地方,因为叶胥在那里建了书院,当地的学子就地入学,学习积极性就上来了。
现如今叶胥自请来到营州,虽说有些官员面上不屑,营州一个常年苦寒之地有什么油水,又有什么好建设的。
可心底终归是有些好奇,好奇叶胥能把一个苦寒之地弄成什么样。
但心思灵活的官员已经开始在暗中运作,让家中的孩子到时营州去镀一层金。
现如今楚庭的名额已经被预定了下来,他们先下手为强,赶忙把营州的名额抢下来,别到时候,像现在的楚庭这般难抢。
他们的后代在叶胥的手下做事,总归能沾上一些好处,到时候他们再运作一番,回京做官不是什么难事。
朝中的老油条起初对叶胥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子很是看不起,他们对楚庭的事情都束手无策,难不成他一个毛头小子能处理好。
可偏偏叶胥争气,叶胥在楚庭干六年,硬生生的把楚庭交赋税的银子直逼临安。
这般操作下来,倒是没人敢小瞧叶胥了,而听闻整个事件的舒老拂了拂白胡子,心想:他果然没有看走眼,也不枉自己在他及冠时,送去的及冠礼。
无论之前久经官场的大臣们,有多对叶胥看不起,他们也不得不承认:叶胥的手段确实是他们所不能及的。
有些心思活络的,觉得叶胥在地方干不了几年就会被皇上召还回京。
届时自己同叶胥处好关系,能在他手下照付一二也是好的。
这处好关系自然很简单:男人嘛,除了银子,不就是女子。
可是他们不知,这些在一般男人身上好用的手段,到了叶胥身上,丝毫不管用。
叶胥家境圆满,夫郎是自己放在心尖上的人,钱财乃身外之物,叶胥也不是贪财之人,他觉得要那么多银子也没用。
更何况,叶胥甚至压根不缺银子。
先不说他们在老家经营者一家小店,那小店每日的流水不能小觑,更何况老家现在也开了几家分店。
就连叶父在楚庭开的那家酒楼,每月的流水也够他们一家生活。
第141章 叶胥他们一家人的物欲……
叶胥他们一家人的物欲极低, 不知是不是因为叶父和叶姆精神世界相对于饱满的缘故,叶父和叶姆对于一些奢华的衣物和首饰等没有太大的兴趣。
他们不仅在外物上没有太大的兴趣,在吃饭这件事情上, 他们也没有太大的执念。
在他们心中,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他们对饭菜的味道也没有太大的要求,许是小时候经历过饥荒, 所以二人对于饭菜什么的根本不挑。
若是吃到美味的东西, 他们也许会多夹几次菜;若是饭菜并不太合口, 他们也会吃下去,反正就是不会浪费。
倘若有一天叶他们想吃某种食物;如果有条件,他们老两口可能会满足自己就吃,如果没有条件,他们二人也不强求。
总之他们若是吃不到,他们就花费大力气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
在他们的世界观中, 只要能吃饱穿暖就好, 别的也不强求,其余的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 死不带去。
再说叶父, 叶父本身就是个糙老爷们, 对物欲的要求比叶姆还低, 若说叶姆是要求衣物要得体, 自从叶胥升迁之后,叶姆就再也没有穿过有缝补痕迹的衣物了。
而叶父不像叶姆这般细心,整日穿着袖口磨破的衣物招摇过市,若不是叶姆时常注意着, 叶父根本不打算换。
陶青见叶父的衣物竟然这般,苦口婆心的劝叶父换件衣服,反正家中也不缺这一件衣物的银子,可无论陶青怎么劝,叶父就是打定主意不愿意换。
最后还是叶姆开口说,若是叶父再这般穿着破旧的衣物在酒楼中招客,可能会坏了叶胥的声誉。
到时候有心之人会拿着这件事为由头,说叶胥身为百姓官,却苛待父姆。
知晓自己的节俭可能会给儿子带来麻烦,叶父才不情不愿的将旧衣物换下。
至于袖口坏了的衣物,叶父自然不舍得丢,在叶姆的一番缝缝补补之下,破旧的衣物顿时变成了叶父的里衣。
由于叶父和叶姆有种超乎常人之外的洒脱感,所以他们一家人的花销并不像其余官员家的花销高。
再说陶青,陶青自小受陶姆的影响,同叶姆一样,也觉得只要吃饱穿暖就好。
许是叶姆的节俭影响到了陶青,所以陶青对于这些身外之物的要求并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