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完啦,那我们去国营饭店吧,我想吃传说中的红烧肉。”林安瑶摸摸肚子,她感觉自己饿得能吃下一头牛。
“好,我们吃红烧肉。”陈延予笑道。
到了国营饭店,陈延予让林安瑶找位置坐着,他去点菜。
小黑板上写着今日供应:红烧肉8毛一份,回锅肉7毛一份,素菜1毛钱一份按季节上不固定菜,豆腐2毛5一份,素面1毛钱一碗,肉丝面1毛8分钱一碗,大饼一个4分钱,馒头一个4分钱,肉包一个6分钱,另外需要粮票或肉票。
“同志,我要一份红烧肉,一份豆腐和一份素菜,外加4个馒头、4个肉包。”陈延予快速点单。
看到有馒头肉包,陈延予就一起买了。林安瑶想吃红烧肉,那肉包和馒头,她应该也会想尝尝。
“同志,一共1块5毛5,外搭2斤粮票,半斤肉票。”服务员收了钱票后,动作快速的装包子馒头,然后去后厨端菜。
陈延予把菜端到林安瑶面前说道,“饿坏了吧?快点吃,尝尝看红烧肉是不是你想象中的味道。”
“比我想象中好吃!红烧肉肥而不腻,还有这个汤汁,要是拌饭肯定更好吃,可惜只能配馒头。”林安瑶有被红烧肉的味道惊艳到,不过可惜没有米饭配着吃。
红烧肉没有过重的调料味,有的只是酱油的香味和桂皮八角的淡淡香料味,两种味道和猪肉融合在一起,简直绝配!
陈延予先给林安瑶夹了一块后,自己才吃“味道不错!你多吃点,有营养。”陈延予也点头称赞。
刚才还想吃下一头牛的林安瑶,不知道是不是怀孕的关系,吃了1/4个馒头、几块肉外加一点点豆腐后就饱了,一盘青菜她都没吃到。
“我吃饱了,你多吃点,吃不完就打包回去。”林安瑶放下碗筷轻声道。
“好,那你休息一下,走了一早上路,累不累?”陈延予想到医生的话,也不勉强林安瑶继续吃。
“还好,就是刚才腿累,现在已经好了。”林安瑶轻笑道。
“嗯,累了记得跟我说。”
“放心吧。”
镇也叫公社,拢共就这么大点地方,没一会儿就能逛完。
该看的看完,该办的办完,夫妻俩就准备打道回府了。
第10章 村长的眼光
从国营饭店出来,林安瑶和陈延予就往回走。
从公社到家,需要走四十多分钟的路程。两人走到一半,刚好遇见来公社帮村长拿文件的张向军。
“陈知青、林知青好巧啊,你们也来公社啊。”张向军从后面快步追上来,笑着跟他们打招呼。
“好巧。我们来邮局寄信,你这是从哪回?”陈延予问道。
之前村长让张向军来帮自家修茅屋、洗水井,陈延予和他比较熟悉。
“害,这不是又有批知青下乡,要来我们村里了吗。我脚程快,我爹让我过来拿文件。”张向军回道。
张向军是村长的二儿子,他上面还有一个大哥一个小妹。
青山村不算大村,一共只有二百多户人家。村里多数都姓张,剩下的有姓王、李,黄、林,方这个几个姓。
现在村里连带他们一共有八个知青,除了他俩,其他都是老知青了。
林安瑶和陈延予是上一批来的,上一批一共就他们两个人。
“是这样啊。”陈延予了然道。
知青院目前有四个男知青,两个女知青住。
现在大家还算和睦,要是再来一批知青,人多事杂能不能友好相处就不一定了。
陈延予庆幸,还好他们搬出来得早。
张向军高中毕业没找到工作,后来回公社考试,当上了一队的计分员。
青山村一共有两个大队,分别是一队、二队。
张向军这人挺不错的,乐于助人、粗中有细,脾气也好。一点不像这个年代的男人,大男子主义、本事没有脾气不小。
只能说,村长不仅眼光好还会教育孩子,挑的儿媳妇也是能干性格好的。
村长一家子比其他人家来的和睦,不像其他人家,鸡皮蒜毛的事情各种算计。
村长是个老实正直的人,就是他家大儿子张向国、儿媳王淑芬都正常上工,村长也没给他们优待。还有张向军的计分员工作也是他自己去公社考的。
村长媳妇在家看孩子洗衣做饭,要是张向军小妹张向红在家,就是张向红看孩子做饭,村长媳妇上工。总得来说,村长家劳动力多,日子比普通人家好过不少。
“这次要来多少个知青啊?”林安瑶好奇的问张向军。
“我们公社一共来192人,分到我们青山村的一共有7人,三女四男。”
“那这次人还挺多的嘛。”
“是啊林知青。知青院现在有三间屋子,也够住了,要是再来知青就没地方住了。”
前面下来的知青有6个都没有选择在村里处对象结婚。
当初陈延予和林安瑶两人下乡十几天就去领证结婚的事还挺轰动的。
现在又来7个知青,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林安瑶觉得以她看小说丰富的经验,知青院怕是要“热闹”起来了。还好她们搬得早,不用和大家一起打擂台。
“现在够住就行,以后的事情说不准,不安排到青山村也不一定。”看张向军纠结的样子,陈延予出声提醒道。
要是没人回城的话,应该是不会再安排知青来青山村才对,名额都摆在那里了。
陈延予一说,张向军恍然大悟道,“陈知青说得对!现在够住就行,要是以后还有知青来,大不了多建一间屋子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