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就是完全的乡下人,没有什么门路,但前几年谢大柱、谢二柱年纪够了之后,张父就开始带着两个儿子一起去镇上找活干,这几年下来也已经成了习惯。
然而,就在今年,张父说要去镇上的时候,却没有料到,两个儿子都表示不想去。
哪怕张父心中早已有所预料,但听到两个儿子胆敢反抗的时候,仍是怒不可遏。
张父自觉当了这么多年一家之主,辛苦养大三儿一女,可不是给自己找气受的。
“你们说什么?”随着张父的质问,似是有怒气喷薄而出。
张大柱就是个傻大个,前两天媳妇儿刚和他说过想去娘家帮忙,他想都没想就同意了,在他看来,帮老丈人家干活,那肯定是比去镇上赚几个铜板要好一点的。
至于张二柱,则直说自己可能是累着了,想再歇一阵子。
张父听了那叫一个气,一个个开始怼了起来。
“老大,你亲家三个儿子,地比咱家的还少,还需要你去帮忙?”
张大柱摸摸鼻子不回答,老实人可不会想老丈人家会坑自己,不会坑自己那去就是了嘛。
“老二,春种都过去十天半个月而来,你是打算歇到秋收吗?”张二柱同样不回答,有那点时间干啥不好,去做白工,还不如躺在家里睡大觉。
张父那边训完儿子,回来之后老两口就在房间内发愁起来。
两个儿子死猪不怕开水烫,两个儿媳在其中煽风点火,家里又实在缺钱,张母的嘴角急的都起了好几个燎泡,张父也只能自顾自生气。
这儿子大了,结婚生子,就有了自己的私心,可不如以前好把握了。
“当家的,你说这可咋办啊,一人一天二十个铜板,这三个人一天就是六十铜板啊。”
张父没好气道:“我能怎么办,就是绑去了,还能逼着他们干活啊?”
张母顿时就委屈了:“这不是没钱了吗,下半年小儿可就要去县里了。”
张父烦躁了抽了抽手里的旱烟,一时间也没有了主意,事情似乎就这样陷入了僵局。
但是现实告诉他们,还有更糟糕的事情。
--------------------
第72章 第四个世界
事实告诉张父张母, 两个儿子不仅不愿意去镇上赚钱了,还要从他们瘪瘪的钱袋子里掏钱出去,那叫一个心痛啊。
可是两个儿子名义正当, 农闲去亲家一趟, 总不能什么都不带吧。
张母拿眼扫视面前的两个儿媳, 二儿媳就算了,大儿媳以前不都是用自己嫁妆贴补的吗,如今一个个都要造反了啊?
冉佳仪可不管她, 夫家管天管地,可也管不到儿媳妇的嫁妆。
却没想到张母直接问了出来:“老大家的,你的嫁妆呢?”
冉佳仪连翻白眼都懒得掩饰了, “我用光了。”
张母气结,再看看压根没有嫁妆的二儿媳, 心里更生气了, 一个两个,都是来讨债的。
随后,张母就提高了嗓音:“老大,老二,你们过来。”
在自己屋里休息的两个男人可不就过来了, “娘,咋啦?”
张母看着不争气的儿子, 儿媳不听话,不还是儿子没管好,“管管你们媳妇儿。”
张大柱挠头:“孩子他娘挺好的啊。”
张二柱低头:“娘。”
张母没话说了, 最后, 这笔钱还是掏出去了, 虽说没几个铜板, 可对现在有出没进的张母来说,还是一笔巨款,那叫一个心痛啊。
冉佳仪却是首战告捷,欣慰极了,钱到手的次日就带着男人孩子回去了。
然后,便是李红英也带着自家男人回娘家去了。
与冉佳仪的借口不同,李红英回娘家那是真的去帮忙的,他们家小弟到底还小,他们也没钱,能帮的就帮一点。
这一回娘家,冉佳仪就如同鱼儿入了水,可顺溜了,活不用干,白吃白喝,小日子太舒坦的结果就是一家三口生生在娘家多呆了三天,这才心满意足地回去。
临走之前,谢母揣着一个小荷包进了女儿的屋子,那里面装着的是他们这些日子赚的钱里给女儿分出来的,这是她和老头子商量出的,转了多少钱,就给女儿议一成,这一段日子下来,也算攒了不少了。
冉佳仪欣然接受了,娘家知恩图报,她也乐得接受,不然养出一群白眼狼可不大好。
但是,张家现在的情况也不好,这银子要是真带回去了,可不一定能保下来,于是道:“娘,那张家你也是知道的,我那公婆现在想钱都要想疯了,可不敢带回去,还是娘您给我们先存着吧。”
谢母看着小小的外孙,也是叹气,女婿确实是个老实的,可是这亲家有个读书人也着实难为人,“你们也是该为孩子多考虑了。”冉佳仪跟着附和。
带着几个铜板买来的东西回娘家,本就没脸,再回去的时候,冉佳仪干脆就没要娘家的东西,三人吃饱喝足就空着手回去了。
快到家的时候,又遇到了二房两口子,打眼一瞅,两人也是两手空空,心里就不由笑开了,这下张母怕是要气坏了。
果不其然,等到了张家,张母原本还打算两个儿子好歹要带点东西回来,多少也是个进项,结果,迎回来的却是两个两手空空的儿媳妇。
张母那个气哟,却也不好直接说出来,便一个人在那敲敲打打地发泄怒气,两对小夫妻都当没看见,一溜烟回了自己的小窝。
————-
就这么一家人在家中荒废度了几日,又到书院休沐的日子,张礼彬一回来便是找张母要钱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