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佳仪自然是同意的,只要卖出去,就是她赚的,有什么不愿意的,而且冉佳仪对自己绣出来的大件有信心。
即使是几十年后的二十一世纪,这些传统手艺也还颇受世人喜爱追捧,想必这个时候的外国人也是识货的。
事情到了这里就结束了,双方对这次的结果都很满意。
郭店长他们满意店里多了一个稳定吸引外国客人的货物来源,而冉佳仪满意自己的绣品终于有了销售的地方,可谓两大欢喜。
冉佳仪来到店里的时候时间就已经是半上午,现在双方谈完,时间已经过了正中午。
等到顾店长把这次十条手帕的钱一起付清,这一趟市里之行也宣告圆满结束了。
沉浸在工作里的三人忙完才发现自己肚子饿了,郭店长做主,私人请她们俩到国营饭店吃饭,说是庆祝这次合约签成、以及预祝后面合作成功。
冉佳仪也没有拒绝,华国的饭桌文化可不是空的,很多时候关系就是这样一点点拉近的。
果不其然,酒足饭饱,三人已经成为过了关系还不错的朋友,这便是为那一纸合约又添了一份保障。
吃过饭,告别了郭店长和卢秀兰,冉佳仪揣着钱,情不自禁就又朝着供销社的方向去了。
女人似乎多少都有点购物癖,只要手里有钱,那就永远有着浓浓的购物欲。望,即使是在这物资贫瘠的时代里。
刚好前几天厂子里发了工资,冉佳仪第一时间还了隔壁婶子的钱,留足买粮食的钱,冉佳仪手里现在可支配的钱到了足足五十块,这都是她可以自由使用的。
钱够了,心情也好,冉佳仪来到供销社就是买买买,直到花了足足二十块钱,冉佳仪才意犹未尽的收回了手。
好歹要给自己留一点备用资金,不然出了什么事可就抓瞎了。
愉快的购物时间一闪而过,等到冉佳仪从供销社出来的时候,方才意识到,市里回去的车快要到出发的点了,于是又是背着小包裹急急忙忙往公交站奔去。
————-
还是如同上一次的时间回到的林家,只是这一次,冉佳仪兴奋居多,这一点在她提回来的包裹里就有体现。
上一次因为囊中羞涩,冉佳仪大多都是给自己买的东西,只有几块糕点,是给大家买来吃的,这一次可就不一样了。
除了给自己补充的一些东西外,冉佳仪这次给家里的每个人带了礼物回来,权当是前段时间大家都挺辛苦的奖励。
给林建军带的是一本漂亮的笔记本,据她观察,老二不是个太会说话的性子,但是平时喜欢自己写点东西,这个礼物正合他心意。
给老二林建慧买的是两对漂亮的头绳,一条是鲜艳的红色,另一条是澄澈的天蓝色,都很适合她这个年纪的年轻女孩子戴。
给两个小的林建国、林建设带的则是两个漂亮的铅笔盒,在这之前,两个人用的哥哥姐姐淘汰下来的小把铅笔盒,小不说还特别旧。
除此之爱,还有好几样糕点和糖,想着前段时间大家表现都还不错,这些都被冉佳仪均分了五份,每人一份自己收起来。
收到礼物的四个孩子都特别兴奋,竟然久违的感觉到了母亲对他们的疼爱。
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林家终于恢复了之前的欢声笑语,几个孩子欢快的干着活,冉佳仪在一边忙着自己的绣活,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工作。
只是这样轻松愉悦的氛围并没有持续太久,第三天,一封从遥远的乡下寄过来的信打破了林家欢快的气氛。
信是下乡的老大林建党寄过来的。
写的满满的三张纸,字里行间无一不是哭诉乡下生活条件差、自己日子过得特别不好,需要家里支援的意思。
冉佳仪对此很是鄙视。一个大男人,哪怕是下乡了,在劳作就可以换公分换粮食的乡下,冉佳仪实在很难以想象他会哭诉自己干不来活、吃不饱饭。
本来冉佳仪收到信也没想理会的,可没想到四个孩子也吵着要看信,一看,几个孩子顿时心有戚戚然。
两个小的还好,颇有点没心没肺的,距离这样的事情还有远冉佳仪,年龄相差不大的林家军和林建慧就颇有些难受了。
不难以想象,林建党的今天,很有可能就是他们的明天,在城里工作这么难找的时候,下乡是他们没有选择的选择。
考虑了一天,顾及到剩下几个孩子的心情,冉佳仪最后还是决定要给林建党寄点东西过去。
当然,寄的也不多就是了,因为林家情况本来就不大好,尤其林建党下乡了之后粮食关系也转过去了,林家这边那就没有他的那份口粮了。
这个时候,粮食比什么都金贵,没有粮票,有钱也难以买到粮食。
最后东拼西凑,冉佳仪还从左邻右舍的都借了点,凑了几张全国粮票和十块钱给寄过去。
随着一起寄出的,还有几封信,为什么说是几封,是因为冉佳仪除了自己写了一封外,还让几个孩子分别给他们大哥写了一份。
冉佳仪的信里主要强调的是家里的困难,讲述了下自己这次凑齐这些东西有多么不容易,让他好好珍惜,以后可能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了,又谆谆教育他下乡了好听组织的话,跟组织走,努力为农村做贡献。
总而言之,要多嫌弃就有多嫌弃,想必林建党看了也之后以后不该这么找家里哭诉,当然就是再哭诉,冉佳仪也不准备再给这么多东西了。
乡下一堆夫妻的公分就足以再养几个孩子,林建军正是18岁的好年纪,怎么说赚的公分也够自己吃用的了,总不能永远指望着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