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不做贤惠女(快穿)(592)

作者:竹里人家 阅读记录

冉佳怡得了保证利索离开,是的,冉佳怡今天的目的本就不是为了收回借出去的银钱,反正估计怎么逼也是收不回来的,所以她的本意是为了不再往外借钱。

接下来如法炮制,冉佳怡几乎跑遍了整个村子,将所有借过钱的人家都跑了一遍,只有几家并不缺钱的人家受不住她的嘲讽,拢共还了一两银子,其余人家也不知是真还不起、还是脸皮厚,单证就是不还,冉佳怡无法,但日后也不会让他们再来借钱。

-----

冉佳怡这番骚操作在村子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无他,崔大有借钱的人家实在不少,况且本来以为不用还,突然被人追上门来讨债,谁心里都不是滋味,难免就想起了以前帮过崔家小子的事情来。

这心里不平,嘀咕的就多了,村里一个两个聚成堆,专门讨论这事儿,仿佛冉佳怡上门催债一件多么不近人情、没情理的事情。

冉佳怡面对大半个村子的攻讦并不在意,她总归不是理亏的人,况且借出去的银子总共有十几两,如今才收回来一两,谁比谁不要脸,自己心里还不清楚嘛。

冉佳怡不觉得羞愧,可崔大有这个当事人就显得不自在多了,听着那些人的话他都感觉那一口口唾液像是喷在自己的脸上,叫自己无脸见人。

原本喜欢出门,东家帮一手,西家唠两句的崔大有很快就不再爱出门,冉佳怡见了可乐,赶紧将家里一堆活儿都甩给了他,忙起来就没那么多烦心事了。

在崔大有吭哧吭哧干活的时候,冉佳怡也紧锣密鼓的准备起了送儿子去上学的事情。

找合适的私塾、准备拜师礼,还有添置笔墨纸砚,一桩桩一件件都是事儿,冉佳怡忙的不可开交,最后选定了镇上一家老秀才开的私塾,趁秋收前将人送进了私塾,冉佳怡方才松了一口气。

好在镇上距离村子里就半个时辰的路程,小柱子虽然小,可跟着甄家去卖鸡蛋的空儿也是可以的。

值得一提的是,小柱子进了学堂,终于有了自己的大名,是老秀才取得,叫学文,崔学文,是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冉佳怡挺满意,小柱子更加高兴。

就此,小柱子的名号不再提起,冉佳怡家里家外喊得都是学文的大名,渐渐的周围人也都被她带的改了称呼。

但读书确实费钱,如今人还刚进去,就花了不下五两银子,要知道,冉佳怡这一年累死累活其实也就赚了十几两银子,这已经是一般农家想也不敢想的事情了,冉佳怡原本还以为能松一口气,可现在为了一双儿女,只得继续努力了。

如今甄家养鸡事业已经迈入了正轨,不需要冉佳怡再插手什么,可喂养的鸡长势到底太慢了,她又开始思考,研究鸡饲料的可行性。

后世的养殖鸡可都是吃鸡饲料长大的,长大的速度确实很快。

虽然吧,吃鸡饲料养大的鸡肉质不如散养的,可那是在后世人们不缺吃喝下的比较,就如今这缺衣少食的情况,冉佳怡觉得鸡饲料实乃造福养殖业的一大利器,数量都不能保证,怎么能强求质量呢。

冉佳怡将自己的想法说了之后,具体事务扔给了甄家众人,自己则风风火火的研究岗萌芽出的鸡饲料来。

她觉得要是多来几个世界,她绝对可以成为十项全能,啥都能干一点、啥也都会一点。

-----

鸡饲料的搭配冉佳怡大概猜的出来,无非就是各种元素的混合,当然,激素这种坏东西冉佳怡是不准备掺和的。

准备一定量的玉米、高粱、麦麸、豆饼、贝壳粉、鱼粉、骨粉和小的碎石子,再掺上粗盐等,粗略的鸡饲料就算出来的。

用粮食来制作鸡饲料实在是一件很让农家人心痛的事情,冉佳怡没敢多做,做出了大概10只鸡一个月的量,就暂时收手了。

然后冉佳怡又去挑了十只小鸡,预备从小用鸡饲料养,看会有什么区别。

鸡饲料的配比完全是按照鸡成长过程需要的元素来配的,自然有利于鸡的长大,一个月下来,两拨鸡的对比就很鲜明了。

冉佳怡做的实验基本可以算是成功了,甄家人知道他这一个月是做什么实验去了,见到成果也很是欢喜。

甄家大儿媳欢喜道:“这下可好了,这么养鸡长大起码能少有一个月呢。”五个月减到四个月,可不是快了不少嘛。

甄家二儿媳也高兴,可小心思更多,“大姐,你说的饲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冉佳怡觑她一眼,并没说话,打的什么主意实在太明显了吧,她本没打算藏着掖着,可她自愿拿出来跟被人逼着说出来是不一样的。

这会儿她偏就拿起了架子:“哦,我随意配的,能让鸡长得更快一点罢了。”

甄家二儿媳有些讪讪,她确实有点小心思,可这也不是没办法了嘛,家里爹娘和老大一家都没甚心思,这个坏人可不就得她来做。

这大姑姐人好是真好,可以说一大家子都是她带着起来的,他们都该谢谢她,可有时候吧,她又难免觉得没有保障,要知道,他们不过是娘家,大姑姐自然有自己的家,若是不把好东西握在自己的手里,要是日后散伙不带他们了可如何是好。

家里爹娘和老大一家都没甚心思,这个坏人可不就得她来做。

冉佳怡也是知道她没有坏心,才不跟她计较,不然依她的性子,可不会轻易叫人拿住。

待甄家一家人聚齐,冉佳怡当着所有人的面配置了一份鸡饲料出来,这可把甄家人心疼的不行。

这鸡长得快可真的是粮食养出来的,想到鸡长大卖出的钱,甄家人有点心动,可又舍不得粮食,农家人粮食是根,自家人浪费点儿都舍不得,更别提给鸡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