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晚上这么一大堆人来回折腾,陆青予忘记了发烧,身体好多了。
真是人穷命贱,休息的时候生病,忙碌一天反而都好了。
第123章 设计不是脑袋一拍的事儿
陆青予回到工厂,受到了热烈欢迎。谁不喜欢带着自己发财的领导呢?
何况陆青予是有真本事的,会画画、会设计、会策划、会工艺、会营销,还会设计放大镜。这东西现在已经被改良推广到各工艺美术单位,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好评。
在工友们眼里,陆小师傅比陆老师傅还要能干。在崇拜的滤镜下,原本看起来年轻软萌的小姑娘,现在是高大健壮、雷厉风行的成熟女干部。
陆青予接受了大家的热情赞美,接受了一大笔奖金,然后抛开一切浮华,关起门来学习。
她告诉自己,不能沦为小商品生产商。做出像三足象鼎一样的顶级艺术品,才是自己的目标。
为此,她重新做了个笔记本,叫作《浴火重生》,专门记载新的学习心得和灵感图案。浴火重生既是指景泰蓝的工艺,更是指她自己的经历。在烈火中淬炼,在烈火中绽放。
只是受限于手掌的伤,现阶段只能勉强做些简单记载,她只能以眼睛观察为主。除此之外,她还流连于博物馆的展场,经常去了就是一整天。
张砚林笑着帮她找了个博物馆的小凳子,方便她观察写生做笔记。
“你这一天天的,怎么有时间站在博物馆?不是听说天和生意很好很忙吗?你作为总设计师,不去组织生产?”
“张老师,您消息真灵通,您是听谁说的?”陆青予笑着接纳了小板凳,端端正正摆在藏品柜面前。
张砚林的老脸一红,吞吞吐吐地说:“嗯,博物馆这边收了几件群众捐赠的清代景泰蓝,需要找人修补。联系彭城的时候,他说陆开明老师傅退休了,推荐了于方林师傅,于师傅没空就推荐了张少坚师傅。他来帮了几天忙……”
张少坚真是个大嘴巴!陆青予哼哼。
“张师傅说得没错,我前段时间确实很忙。不过我已经安排好了接下来的订单任务,我相信我的同事们有能力独立完成。我想趁此机会好好学习提升一下,构思一个更好的作品出来。”
张砚林趁机说道:“既然这样,那你愿意来博物馆待一段时间吗?年底了,我们正在整理修补各项文物,急缺人手。如果能*来帮忙,可以亲自接触到很多真正的文物。尤其是下个月,首都博物馆会和我们共同举办一个特别展览,到时候会有珍稀的景泰蓝到我们南州市博物馆。”
“真的吗?”陆青予眼睛亮了起来。“下个月会有首都博物馆的特别展览?”
“当然是真的!”张砚林让安保另外搬来一个小板凳,两个人都坐在了文物面前。
“我修了这几年的文物,发现老祖宗真是厉害。虽然科技不发达,但是他们会想很多办法。
比如说这个颜料吧,古代没有化学制剂,只能用矿物、植物颜料。天然颜料提纯能力有限,所以有杂质,这些杂质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色。变色后这些图画没那么鲜艳,但是却更醇厚高雅,是现代化工颜料远远比不上的。”
陆青予边听边点头,就像一个小学生。
“还有这个瓷器的火候,古时候的炉窑控温不容易。师傅们没有温度计,只能靠反复试验计算每一道工序,通过预热空气和控制闷炉的时间,让烧制的釉彩在不同温度下形成不同的色泽和花纹……”
张砚林越说越兴奋,陆青予眉头越来越紧。
专业学识就是这样,初接触总是觉得自己一看就会,一学就能上手,真的入了门,只会越学越感觉深奥。所以才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新人和战战兢兢不敢动的老人。
算起来,陆青予一直就是仗着三分颜色,就开了个染坊。
这么久以来,她才掌握了基本的铜胎塑形、碎片拼接、掐丝镶嵌、点蓝烧蓝、捶揲錾刻、鎏金抛光等工艺,也知道高温低温珐琅,银花丝珐琅、珐琅绘制的方法。
但顶级景泰蓝号称传统工艺集大成者!陶瓷、玉器、木器、金银、绘画、宝石等多种材料都可以进行组合。除此之外景泰蓝制品还可以模仿象牙器、青铜器、玉器、漆器、螺钿、点翠的质感和造型。
学习景泰蓝,就等于学习所有的中国传统工艺,要把这些融会贯通,才能做出好作品。
陆青予隐隐感觉自己找到了瓶颈关键所在,她需要打开思路学习更多的中国传统工艺,才能有所突破。但是学会所有技艺,必然是极其艰难的,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一想到这里,陆青予倒吸一口凉气。景泰蓝工厂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许美华,都不敢说精通所有传统技艺吧!
回想冉青,小时候也跟着父亲学了些国画,长大后在美术学院深造,作为插画师她有人物绘画的基础,总体风格也是偏国风的。而陆青予从小学习掐丝镶嵌,现在她们两人的艺术能力已经交融,所以她才能在天和快速进步,坐上总设计师的位置。
但总设计师并不需要成为全才,而要成为通才;这些传统技艺要为景泰蓝增色,而不是搞成大杂烩。
现阶段的天和急需一件大型作品。那么最快的方法就是先全面了解,然后选择适当的技艺与景泰蓝进行融合,将原有陆青予拿手的题材、材质、造型分别做突破,才能做出一个不一样的重磅作品来。
从一开始的迷茫,到现在确定方向,陆青予脑海中有了更加清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