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八零景泰蓝厂花发家史(316)

作者:猫山醉 阅读记录

苏远宸虽然很好,但他如果知道了会怎么样?是害怕,还是惊喜?可能不会相信吧。

她也许只能守着这个秘密一辈子了。“不用了,可能是最近想国礼的事儿,没睡好,晚上又看了乱七八糟的电视,脑袋有些糊涂。”

“那就好好休息,我们不看房子了,你的意思我都记住了,回头我画个平面图给你看。今天让我先送你回家吧!”苏远宸还是有些担忧。

陆青予点点头,苏远宸收拾好东西,关好门窗,两个人离开了小屋。

三天后陆青予出发,预计半个月后回来。

情浓时离别最难受,苏远宸在火车站送行的时候,拉着媳妇一顿狂亲。亲完还用眼神疯狂暗示张砚林,宣示主权。

张砚林比苏远宸成熟很多,不过微微笑了下点头致意,先上了火车。陆青予向家人告别,踏上了北上的路。

此时的绿皮火车去首要三天两夜,两个女孩挤在上铺说说笑笑,于方林和张砚林在下铺谈天说地。

这次行程,本来陆青予想邀请罗斐来的,她最近设计能力进步很大。但覃莉一听说她要到首都去,第一个报名。红着脸支支吾吾的说了各种理由,就是没有说想去看看侯镇。

陆青予心知肚明,所以也就同意了。

覃莉上了火车很兴奋,拉着陆青予讲了很多自己的故事,自己对另一半的期望和对婚姻的渴望。火车呜呜响,山洞一个个钻,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当不再钻山洞的时候,窗外的山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平原。夏日的农田层层叠叠铺展开来,预示着今年会是一个丰收之年。

绿皮火车喷着蒸汽进入了一座灰色的巨大建筑,这就是首都火车站了。站内广播站响起标准的普通话,车站内外人来人往,是返乡的游子或追梦的旅人。

陆青予觉得很新鲜,她见过40年后的首都,还没见过80年代的样子。于方林过了大半辈子,从没来过首都,也是相当的兴奋。

1984年的首都,宛如一部厚重与鲜活交织的史书,处处彰显古老与现代交融之美。

皇城根下的胡同里,青石板路蜿蜒向前,四合院的灰墙黛瓦泛着青光,朱红大门半掩,门墩上的雕刻精致古朴,老人们坐在门口,操着一口京腔唠着家常。

另一边长安街上已初现现代化气息。宽敞的街道上车水马龙,崭新的公交车缓缓驶过,偶尔还能瞧见进口的轿车穿梭其间。道路两旁,高楼大厦正悄然崛起,玻璃幕墙反射着阳光,与不远处宫殿的红墙黄瓦相映成趣。

王府井大街、琉璃厂文化街更是热闹非凡,老字号店铺里传统的商品琳琅满目,散发着古旧的气息;而另一边,新兴的商场已敞开大门,播放着流行音乐,展示着各类时髦的商品,吸引着来来往往的年轻人。

一行人就在王府井附近住着,方便前往各个地方。

许美华听说陆青予来了首都后要去拜访文昌明,也来汇合。她的身后跟着许久不见的侯镇。

侯镇腼腆地红着脸:“老师好!”

得亏他当初跑得快,李正林、熊业还没来得及收拾他,就陷入了整改和调查的危机。侯镇拿到了全工资,很幸运的入职了燕京珐琅厂。

“阿镇,你这小子看起来有精神多了。”于方林笑道。“比我们在上海看着帅气。”

侯镇这下更不好意思了。在首都,他终于放下了包袱,吃得下、睡得好,整个人活泛了起来。

陆青予点点头,恢复了就好:“看来首都很适合你,要不就留在这里发展吧!”

“我也有这个意思!”许美华笑着说。“你这小徒弟基础好,头脑灵活,学东西可快了。将来会成为大师的!”

“真的?”陆青予听到这话,比自己成为大师还高兴。

侯镇低着头:“我还早着呢!是老师和许老师教得好,我会努力学的。学成后,我还是想回到天和。”

跟着您,侯镇悄悄在心里对自己说。

第160章 上京抱大腿

陆青予假装没有察觉他的小心思:“没事儿,等你学成了再说。到时候你说不定还想去国外看看,学更新的技术呢!”

侯镇只能微微点头。

覃莉在路上叽叽喳喳的说了各种关于侯镇的话,可来了这里,她站在人群后面,却胆怯了,犹豫着不敢上前……

张砚林见人员到齐:“那我们就出发吧!和文老已经约好了。”

陆青予深呼吸,整理好自己的蓝色连衣裙:“好,出发。”

文昌明的家在什刹海的边上,海子里荷花已经凋零,荷叶开始垂头。

什刹海周围全是老胡同四合院。小小的胡同四通八达,狭小的道路青砖漫道,行人、自行车穿梭其中。古典的门楣翘着角,朱红色的大门斑斑驳驳。路旁的杨树、柳树给道路点缀着生气。

走进文家大门,小小的四合院干净整洁,中间一方小天井,种着石榴树和夹竹桃。葡萄架上仍然枝叶繁茂,树下摆放着石桌椅,文老用一个黑丝绒布包着一个金晃晃的东西,正在举着书页进行对比。

“来了啊!”文昌明边说边放下手中的书页,捧着小东西说“来,你们也来瞧瞧。这是金累丝工艺做的胭脂盒,这工艺,啧啧。”

陆青予准备的一肚子礼貌用语没来得及发表,已经被精致的小东西吸引到方桌前跟着坐下。

张砚林、许美华、于方林、侯镇、覃莉,一人找了一张椅子围坐在周围。

“这东西真是小巧!”众人的头齐齐凑近,文昌明骄傲的转动着小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