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谁也猜不到皇上都病成那么个样子了,生一回气,居然反而给气好了?
益王一死,他就不着急了,反正只要不是益王跟福王当太子,其他人爱谁谁,都行。反正他只管靠边站,等谁当上太子巴结谁。
皇上有心立瑞王他是看出来了的。这个人也让他很满意,那他那时候想着,有皇上在,自己就高枕无忧了,根本不用操心。
谁知转了一圈,瑞王会先被整趴下了。
肃王和魏王都是蠢的嘛?他们难道看不出来成年皇子才是他们最大的竞争对手?
哦,或许他们只是太聪明,猜到了皇上暗藏在心底的想法。
现在瑞王的外家被扣上一顶卖国的大帽子,皇上就算是一国之君,也不敢在这个时候冒天下之大不韪,立瑞王为太子。除非给瑞王换一个母亲和外家。
瑞王现在的养母是贵妃,如果要换,就只能换成皇后。
但换成皇后就能确保他被立为太子?
顾明昌并不觉得会有这么顺利。
现在皇上显然又把目光转到了福王身上。福王?怎么又是他!
毕竟皇上年纪大了,就算是给瑞王换个养母从长计议,也不见得能跑过时间,谁知道之后又会有什么变数?
与其这样,还不如跳过瑞王直接把储君人选定下来。
魏王或者肃王谁都好,只要别让福王当太子。
而肃王和魏王这俩人……
顾明昌想了想,魏王主意大有功劳,脾气又不好,他当皇帝并不是很方便自己抱大腿。
相比起来肃王就要好多了,性子软又孝顺,最主要的是出身还正。
他是先孝宪皇后所出,身份上要比魏王尊贵,大臣中那群最顽固的老家伙们,天然就会支持他。
顾明昌决定去找族长。
不管是从江山社稷的角度,还是以宗室利益的角度,早日定立储君,对谁都好。相信族长一定会联合其他宗室赞同自己的决定。
有清流有宗室,再加上以谢家为首的世家支持,肃王立储的机会很大,但怎么说服皇上,是个问题。
顾明昌心里其实早就有了想法,在看出皇上想法之前。他就曾经想在肃王身上下过注。
所以那时候他就苦思冥想,思考过说服皇上的方法。
这个人是谁呢?
肯定不会是自己。
宗室也好大臣也好,很难有人能左右皇上的想法。
但有机会说服皇上的,也不是没人。
那就是,他们那位年轻的小皇后。
皇上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娶的皇后反倒是越来越小了。
但正因为年纪小,才能有机会说得动皇帝。
皇后也不是别无所需要,她少年进宫,侍奉几十岁的老皇帝,根本没有机会生育皇子。
皇上一旦驾崩,不论皇帝是谁,她都只是一个被束之高阁的小太后,顶多能够不缺吃喝,但其他的,大概是别想了。
她自己或许无所谓,但她的娘家,大概不行。
在没有猜到皇上的心思之前,他就想要替肃王拉拢承恩侯府。
肃王与承恩侯府素无来往,但想要撮合,也不那么困难。
毕竟对肃王来说,多一个皇后的主力,是如虎添翼,而对承恩侯府来说,有了与新皇的联系,就不会在新朝被直接无视。而这世上最紧密的联系,再没有比儿女亲家更好的了。
只可惜肃王膝下儿女众多,但年纪都还太小,承恩侯府这一代,根本没有哪个女孩儿年纪合适。
没有女孩儿,那就只能用男孩儿了。等肃王登了基,那就是尚公主嘛!
然以承恩侯府之力,迎娶未来公主还是稍显高攀的,所提他们也不贪心,只看几位庶出小姐。
原本把事情都订好了,只等他上门邀功,却没有想到皇上突然朝肃王发难,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如此一来,联姻的事情便被放下了。
那时顾明昌以为皇上既然心有所属,那肯定是瑞王上位无疑。
是瑞王,那也不错。
因此顾明昌再没有操心这事儿。
可到了现在,储位又横生枝节,顾明昌自然坐不住了。
福王尚未进京,他必须马上行动,最好在在进京之前,太子之位就已经落定。
不敢耽搁一秒,顾明昌派人和承恩侯府打了声招呼,就直接去找肃王。
在开始说自己的来意时,顾明昌其实是非常自信的。
他觉得肃王是个聪明人,就算不聪明,也不可能和皇位过不去。
而他旗帜鲜明地支持他,还为他带来了一个大助力,他觉得肃王一定会很高兴。
却没有想到,他才刚把话说完,面前这位刚刚还和颜悦色的男人立刻便冷了脸。呵斥他:“你的几个妹妹,最大的至今不过七岁,如此年幼,你居然下得去手算计?顾明昌,本王看上去那么好脾气?”
看着是挺好脾气的啊!
但顾明昌不敢说,反而立刻求饶起来,指天发誓道:“王叔,王叔,您误会了,我哪里敢算计自己的妹妹们?我只是帮忙带个话。承恩侯府有心投诚,但又不敢贸然上门,这才叫我来探探路。至于联姻之事……哎,那是皇后娘娘的意思。您也知道,皇后娘娘无所出,想要帮王叔一把,却又怕您多心,这才提出联姻,待两家成了一家,自然便生死与共了。”只能让皇后来顶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