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后来,先帝接受统一无望的现实,这未了的心愿,就只能放在下一代身上。
于是放下灭燕执念,把大部分注意力都转移到教育太子之上。
然而这一看,却发现,自己生了一大群皇子,居然从里面挑选不出一个能用的人才。
要么胆小懦弱,要么体弱多病。
就是当今皇上,也堪堪只能说是看得过去而已。
或者是先帝眼光太高太过挑剔,也或者是这群皇子们的确不行。
总而言之,先皇对他们大失所望,日日哀叹自己后继无人。
皇子们诚惶诚恐,想要努力,却发现不论如何,也达不到父亲的要求。
于是更加惶恐。
直到某日,先帝无聊,带着全家出游,竟然从一群歹竹之中,发现了一枚好笋。
这笋,便是当今福王。
别看福王如今身体残疾,远在封地,早早被排挤出了朝堂,但在那时,他是皇帝的掌中珠,心中宝。
因为先帝从他身上,看到了少年勇武的气性,更是对其志气眼光十分满意。
先帝大喜,一问才知,此子正是刚出生时,就被自己赐予福王封号的那个皇孙。
如此巧合,让他认为是天意,于是并未为其更换封号,却把福王带在身边亲自教养。
可以说,今上能被太子顺利登基,福王的存在,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先帝看重福王,想通过立子而立孙。
在那些年,几乎所有人都为,今上登基,福王必定为太子。
毕竟那时,不论是先帝还是今上,都对福王极尽看重。
然而事与愿违,等到先帝驾崩,新皇登基,福王的待遇便一点一点地落了下来。
早先皇帝因为他受先皇喜爱,能为自己这个父亲挣得好处,皇帝对他当然是喜欢的。
可等先皇驾崩,新帝再无桎梏。福王的存在,便成了一根刺。
论谁想起来,说自己的皇位是靠儿子才能得来,多么让人难以接受?
更何况这还是个事实。
于是福王备受冷落,遭受打压,几乎短短几年,就从铁板钉钉的准太子,变成了无足轻重的闲杂人等。
但这和肃王之母孝宪皇后有什么关系呢?
有的,从皇帝的所作所为可见,他不仅是个多疑自卑,还是个非常容易翻脸不认人的人。
对亲子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对其他人?
但先孝宪皇后,却是少有的例外。
先孝宪皇后姓凌,是前宰相凌忌的幼女。
凌家世代为官,从前朝开始,便出将入相,人丁兴旺,人才辈出。
因家中子女众多,于是凌家自己干脆办了书院,专门教导家中子弟。
但既然是自家书院,那就没有必要分男分女了吧。
因此凌家女儿,基本上是和兄弟们学着一样的东西。
什么史书策论兵法棍棒,端看喜欢不喜欢而已。
先孝宪皇后凌嫚熙便是这样长大的。
她是幼女,本就受宠,加之天分过人,更得长辈看重。
凌家上下看着她,往往心中窃喜,为自家生出如此天骄骄傲不已。窃喜完后,又暗暗神伤,因如此娇女,着实不好说亲,因看谁都瞧不上。
等到十四五岁,更是出落的美丽逼人,偏偏她又气质干练,像一团热烈的火焰,又像高悬天上的骄阳。
当时还只是皇子的今上对她一见倾心,立刻想要求娶。
他求了太后求皇后,甚至还鼓起勇气求到了先帝的面前。
然而,不等凌大人出面,就直接被凌嫚熙自己给拒了。
没错,凌嫚熙直接告诉他,自己不喜欢他这种类型,更不会嫁给任何皇室子弟为妻。
还是皇子的今上痛哭流涕,依旧不舍放弃,只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了赐婚上。
然而先皇见了凌嫚熙一面之后,再看看自己的儿子,也是无奈叹气。
就连他这个当父亲的,都没法昧着良心说自家儿子与她匹配。
但又舍不得这么个好儿媳,便问宰相可不可以商量。
宰相把女儿叫来,让她自己和皇帝说。那位少女引经据典舌灿莲花,从天说到地,从地说到四书五经,从四书五经说到经书神仙。说到皇帝都开始脑子发昏接不上话,终于才让他打消了这心思,让儿子死心。
先帝打消赐婚的想法,除了凌嫚熙能言善辩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看到了她拒绝这么一门婚事的决心。
别看她对着皇帝侃侃而谈,但随便想一想,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姑娘,宁愿顶着天大的压力,也要和皇帝表明心意,拒绝这门亲事,就知道她对自己的儿子是多么的不喜欢。
这门亲事至此作罢,再无人提起。
今上无可奈何,只能独自伤心,却也做不了什么。
后来皇帝见他实在颓丧,便为其指定了另一名世家女为妻。
那也是一位美貌娴雅,阳光灿烂的女孩儿。可惜她的存在,并不得丈夫欢心。皇帝既没能迎娶心上人,便退而求其次,把凌家一个旁系女孩儿抬进门做了侧室。便是先端懿皇后。
再说到凌家。
拒绝了今上的求婚之后,凌嫚熙为了避嫌,次年就跟随伯父远去西北。
在那黄沙大漠孤城里,凌家幼女度过了最为自由散漫的十年。
眼看她已经二十有四,在这个绝大多数少女都已儿女成双的年纪,她居然尚未定亲。
家中焦急不已,想尽办法,终于把她叫回来说亲。